生活即教育與日常 慈大附中附幼「生活教育闖關」

      「弟弟我們準備到下一關,要跟著姊姊喔!想上廁所可以跟我說喔!」知足班的吳睿芯姊姊耐心地提醒著學弟生活教育闖關時的注意事項,睿芯說:「帶弟弟要有耐心,我會一直問他要不要去廁所,還有要去哪一關,這樣弟弟才不會太緊張」。

      慈大附中附幼將開學後的第一個月訂定為「生活教育月」,老師將生活自理能力融入在每天的日常中,包括:洗擰抹布擦桌子、摺衣服、搬椅子坐椅子、穿脫鞋子、洗手五步驟等,大班的哥哥姊姊身兼小天使,帶領弟弟妹妹在校園各站進行闖關活動。在這個月裡孩子在學習上有著顯著的成長和轉變,生活教育不是一堂學科,沒有公式更不是口號,慈大附中附幼的老師們將每天的日常成為孩子學習的主軸,讓孩子用最短的時間內自然而然地的將生活教育轉化成為孩子們帶得走的能力。

      生活教育闖關是慈中附幼歷年的傳統,老師會在新學年度開學時,開始教受生活教育課程,並將課程融入於生活之中,而在生活教育闖關當天全校老師身兼關主,而學長姐及舊生化身成為照顧人的「小天使」,所以在這之前老師利用時間帶著孩子熟悉各關位置,感恩班富鎂老師也將教室位置帶入班級方案課程中,讓孩子藉由討論畫出慈幼各教室地圖,以增進孩子的空間概念及圖像理解力。老師們也會在平時學習中教孩子各項生活技能,像是如何洗手等,就連小班的新生都能做到正確的洗手步驟,聽著孩子口裡數著一二三四並正面反面搓搓手,仔細地將每個動作都做到位,這些學習成果是一天天慢慢累積而成的,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學會的;園長陳佩珠說:「慈幼規劃有一套系統性的『生活教育指導手冊』,讓老師和孩子按部就班,例如建立班級常規、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等。行住坐臥中,無不充滿慈濟人文和禮儀之美;而畢業後升上小學,常有國小老師回饋:「來自慈幼的孩子很乖巧,會聽從指令做事,且能很有效率達成指定任務。」

      但是否「乖」就顯得「呆板」?陳佩珠園長並不這麼認為,她說明,慈幼將教案融入生活教育中,設定主題,不斷拋出問題讓孩子們動腦思索;在表達方面,三歲以上孩子已具有語言能力,不像兩歲以下常以哭鬧表現,慈幼老師很鼓勵孩子們勇於發表意見,也會善加引導,同時納入家長想法,讓學校與家庭教育充分聯結和配合。生活教育是紮根的教育,在學前階段應透過父母、教師從生活情境中指導幼兒養成自理、遵守生活常規及合宜的社會人際互動能力,以協助幼兒發展健康的身體與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是生活教育的範疇。生活教育不只是自理能力的發展,更包含遵守「生活常規」及「適當社會人際互動的能力」

      幼兒園的小小孩,不只學ABC學知識,最重要的是要先學著照顧自己!家庭生活與學校教育的「模」印在孩子柔軟的心中,面對未來,「態度」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人有無限的可能,當我們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再加上用心的陪伴及指導,孩子們就能從中漸漸養成能力,更能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慈大附中附幼讓學生們在日常中累積養成的人文特色。

(撰文:陳佩珠、陳昶伶/攝影:慈幼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