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跨界秀肌肉 整治環境Be Friendly


臺灣早期快速發展經濟,缺乏環保意識,土地污染危機層出不窮,環保署近年來和產學專家、環保業者等合作,為污染土地找到創新解決方案,並加速場址改善,其中國立中興大學張書奇教授團隊研發「底泥生物整治樣品」整治技術,在高雄二仁溪已經有顯著成效。

有臺灣黑龍江之稱的二仁溪,因六零年代經濟奇蹟起飛,高雄港拆船業崛起,以及美國電子廢棄物運到灣裡處理,導致燃燒廢五金、電鍍、酸洗等污染物排入河川,而上游畜牧業也排放廢水,二仁溪長期成為臺灣河流汙染排行榜之冠,其中重金屬、多環芳香烴類和多氯聯苯都超標,達到有害程度。

十多年前、中興大學張書奇教授在因緣際會下,進行「多氯聯苯在底泥內降解」小規模實驗一年,已有成效,於是隔年結合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模場實驗進軍二仁溪,並獲得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無償提供船隻與聲納設備使用,選擇底泥厚實北岸作為實驗場所。

因多氯聯苯污染物特性為親油脂、非常不溶於水,在河水內無法測到濃度但在底泥中卻有高濃度。張書奇教授經過長時間試驗,利用「現地相反轉法與生物還原脫氯(ISPIE/BiRD)」技術,以乳化油接觸底泥有機質顆粒,脫附多氯聯苯等污染物,並以生物降解有效去除,兩個多月就達到接近99%的去除率。

張書奇教授強調,生物資訊、人工智慧或生物科技等領域專家共同投入,彼此分享資源,並與政府相關單位合作,可加速研究進程,研發成果可為國家興利,環保產業可因此蓬勃發展,為環境永續跨進一大步。

環保署表示,自99年起推動產學合作,每年創造2.23億元產值,帶動市場255~384人次的就業機會,同時加值技術發展,於11年內累積投入3.5億元,補助309件科研計畫,成功媒合73件技術應用於污染場址擴大試驗規模,亦完成170篇國際期刊投稿,取得23項專利、5項技術移轉,培育800位土水專業人才,創新研發成果亮眼。

環保署強調,產學跨界研發的優質技術,能有如此傲人的成績,除了研發團隊努力不懈、不斷精進,環保署也結合各界力量,以及政府資源的投入,各界皆為綠色永續整治竭盡心力,讓臺灣環境Be Friendly。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廣告)

更多新聞推薦

韓國瑜變暢銷書作家 黃捷:很多朋友拿「韓先生」當聖誕惡搞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