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暢銷」轉「滯銷」的男人?──俄羅斯世界盃的性別戰場

圖說:俄羅斯女球迷。遠處建築為莫斯科大學主樓。在世界盃開幕前,該校有超過15,000名大學生及研究生簽名連署,反對莫斯科政府及FIFA在校園設立球迷專區及舉辦球迷慶典的決定,數名活躍份子因此遭校方及警察特務單位關切,甚至企圖入罪。2017年,部分莫大學生就曾積極抗議校方拍當權者馬屁,反對在校園舉辦官方慶祝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的紀念活動。活動後來照常舉行。圖片來源:Алиса ТИТКО
圖說:俄羅斯女球迷。遠處建築為莫斯科大學主樓。在世界盃開幕前,該校有超過15,000名大學生及研究生簽名連署,反對莫斯科政府及FIFA在校園設立球迷專區及舉辦球迷慶典的決定,數名活躍份子因此遭校方及警察特務單位關切,甚至企圖入罪。2017年,部分莫大學生就曾積極抗議校方拍當權者馬屁,反對在校園舉辦官方慶祝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的紀念活動。活動後來照常舉行。圖片來源:Алиса ТИТКО

作者/獨立評論

文/尤娜滋

「新貨到。女孩們,上啊!」「商品種類繁多,任妳挑選。」「哇,這簡直是吃到飽自助餐嘛!」

你以為這是商店廣告或餐廳的顧客好評嗎?不,這是俄羅斯女性在世界盃開踢前後在網路上的留言。她們討論的是從世界各地湧入俄羅斯的外籍男性球迷,也就是「要買要快,機不可失」的限時限量商品。不但選擇多,各種「顏色」、尺寸、風格都有,更有一定的「含金量」──畢竟,不是每個男人都有錢有閒能遠赴國外看球賽。

那,身為「國貨」的俄羅斯男人呢?他們對外籍女性球迷是否也持有類似的心態?

可惜,事實證明,就算他們曾有過期待,在兩性(其他性別因為資料太少,在此先不討論)關係的國際市場上,他們的競爭力明顯有待提升。

這對某些台灣讀者來說,或許難以理解。畢竟,我們太熟悉台灣男人對女性同胞「崇洋媚外」、「看見白人就主動獻身」的批判,而俄羅斯男人或許還因為有「神秘心靈」與引人遐想的「戰鬥民族」形象加持,在某些台灣女性眼中更添「無法以理智理解」(引自19世紀俄羅斯詩人丘切夫)的魅力。

那,為何他們在祖國舉行世界盃期間,會有「內需不振、外銷疲弱」的問題呢?為何當地有評論者指出,世界盃徹底改變了俄羅斯男女看待彼此的方式?待外籍球迷離境,俄羅斯男性還能在內需市場上「重振雄風」嗎?

▎別想動「我們的男人」!

眾所周知,因為戰亂、政治(包括政治迫害)、經濟結構、社會基礎建設不發達等因素,俄羅斯男女人口比例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就已經明顯失衡,男性因此被視為「稀缺商品」。

在蘇聯時代,欲取得字面意義上的「稀缺商品」(例如住宅),需要付出的不僅是肉體,還有精神、情緒上的大量勞動。就算有段時間,商品不那麼短缺了,長期演化、積累的社會現象及刻板印象並不會隨即改變,往往會透過語言(包括各種「智慧格言」)、生活習慣等代代傳遞。

至少從蘇聯時代以來,在俄羅斯的男女關係中,「狩獵者」往往是女人。各種裝扮技巧、與男人周旋的訣竅、適時裝柔弱或賣弄風騷的能力、排除競爭者的365計、穿12公分以上高跟鞋仍能久站甚至大步狂奔……種種神乎其技都是有助確保出獵成功的重要能力。而在婚姻或男女親密關係市場上「滯銷」,則足以抹煞女人在事業上的輝煌成就。

一旦獵物入手,女人們往往得費心對待他,一如對待孩子──在私領域嫻熟「蘿蔔與棒子」的策略只是入門,還得善用各種社會資源與機制牽制、「管教」這個縱使收入比自己少,但高喊「我是一家之主」、「多希望我的女人上床像蕩婦,下床像好哥兒們兼妙管家兼好媽媽」卻不害臊的孩子,甚而包容他的各種迷途、迷惘與彌留似的心智狀態。

生活環境越險惡或封閉,男性「受寵」、「難搞」的程度就越高:年輕的俄羅斯語言學暨人類學者Alexandra Arkhipova曾在文章中分享,當她在該國北方某個「令人意志消沉」的城市作田野調查、採訪當地男性居民時,從阿嬤、「師奶」到青春少女都對她明示、暗示:男人是我們的,休想動他一根寒毛。

雖然年輕女學者紀錄了二戰後該城「多女共用一男」的狀況,但在當代脈絡下,「我們的」一詞反映的是對稀缺資源的本能性維護。

▎對「叛國婊子」的獵巫

選擇有限,無魚蝦也好,一旦「海陸大餐」上桌,人客的要求就不一樣了。

根據俄羅斯外交部的資料,世足賽舉行期間,有200多萬外籍球迷湧入該國。縱使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索契等城市相對容易見到大型國際活動,如此大規模、面貌多樣的外籍遊客仍屬少見。

網路與媒體上開始出現各種「證明」俄羅斯女性對外籍球迷「熱情異常」的圖文資料。習於掌握選擇權、認為全國女性都是「我們的」的俄羅斯男性頓覺失落,甚而備感屈辱。某些人更在社群網站上成立社團,向對外國球迷「奴顏婢膝」的女性同胞宣戰,稱其為「喪權辱國」、「叛國的婊子」。

他們不但在虛擬世界中獵巫,霸凌在個人網頁上分享與外國球迷交流經驗的女網友,任意散播這些「國恥」的個資,更號召對其施以肉體暴力,至今已發生數起相關的挑釁、騷擾、攻擊事件。受害的俄羅斯女性可能只是剛好和外國人走在一起而已。

由於事態引起輿論關注,628日,俄羅斯大型社群網站VKВконтакте)對站內數個社團的管理員發出警告,要求他們對成員侮辱他人的發言內容加強管理。這些社團中,最有名的是「Buceta rosa」。[1]

圖說:VK社團「Buceta rosa」入口頁面截圖。上有口號”Мы лучшие!”(我們最棒了 !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說:VK社團「Buceta rosa」入口頁面截圖。上有口號”Мы лучшие!”(我們最棒了 !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滿嘴道德的人往往滿腦子性」

當然,我們無須高估當地女性的開放程度,畢竟她們許多人在揭發和譴責「不道德」、「不愛國」行為方面,也頗積極。她們提醒,不是每個女人都這麼「飢渴」,或者勢利眼地企圖利用與外籍人士的關係移居海外。

另一方面,俄羅斯官方最新民調結果(wciom.ru)顯示,有近3成(31%)年齡介於1824歲之間的該國民眾希望到國外生活;各國統計數據也綜合指出,20002017年間,有150200萬名俄羅斯公民移住海外。這讓當地不少民眾猜測,女性同胞對外籍人士的興趣主要源於他們象徵的新生活選項。

然而,真相從不只有一面。

部分俄羅斯女性對輿論批判的回應堪稱辛辣:「缺乏競爭力的男人大概只剩愛國情操和道德規範這兩項武器了」、「他們不也對外國女球迷『性』致勃勃,怎麼雙重標準?」、「發現外國女球迷對自己『性』趣缺缺的『瓦西里』(俄國的男子菜市場名)們怒了」。她們也指出,「滿嘴道德的人往往滿腦子性」──人家只不過想磨練外語口語能力、認識異國文化、結交新朋友、善盡地主情誼,你們想到哪裡去了?

或許,我們不該苛責因舉辦世界盃「賠了夫人又折兵」而悲憤的俄羅斯男人,並試著同理他們的「鐵漢柔情」。當地有男網民建議,在公開淫蕩女同胞的照片時,應適時穿插俄羅斯男子漢在敘利亞、烏克蘭東部等戰場(咦,難道烏東有俄軍?不符官方說法啊。)以及礦場、工廠等勞動現場流血流汗,但絕不輕易流淚的畫面,以喚醒女人脆弱的良知,讓她們為自己的不檢點行為感到羞恥:我們為國捐軀,而妳們呢?為何、為誰「捐軀」?

原來,女人也是國家權力與男人訂定的「社會契約」的一部分。

當然,隨著世足賽落幕,以上所有現象可能很快就會消失,或者演化成另一種形貌,但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持續觀察:世界盃對俄羅斯兩性文化的影響為何?「蕩婦」和「義士」之後又該如何重新面對彼此?

[1] Buceta rosa」葡萄牙語原義為「粉紅色貓咪」,但可延伸解釋為「粉紅色女陰」。同名的VK社團成立於619日,名稱源自在網路引起爭議的一段影片。影片中,一位身處莫斯科市中心徒步區、很有可能不懂該字眼性暗示的俄羅斯輕熟女跟著圍繞她的巴西球迷唱唸「buceta rosa」一詞。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殺人犯是如何養成的?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