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攔河堰.高屏溪伏流井 南部救命水源

水庫的水源,主要來自集水區降雨,但台南南化水庫有個祕密武器,就是「甲仙攔河堰」,透過越域引水,每天將旗山溪水,引入南化水庫,而聯通管也串聯起南部水庫與高雄,讓水資源可以互相調配支援。其中高屏溪的七個伏流水井,更是在這枯旱季節,供水量超越高屏溪攔河堰,成為主要供水來源!這曾經被忽略的河床下的伏流水,成了救命水源!

2020年沒颱風侵台的一年,南部的水庫進帳微薄,下在水庫集水區以外的雨水,成了救命水。

高屏溪上游的旗山溪,水量豐沛,甲仙攔河堰設立後,引水入南化水庫,去年一整年挹注了1.8億噸水,等於兩個南化水庫的量!再往下游走,溪水匯入高屏溪,還有高屏溪攔河堰。

高屏堰過去每天可以取水100萬噸,今年四月創下興建攔河堰以來21年來新低。

自來水公司七區副處長 徐志宏:「流量大概只有4cms,以前沒有發生過這麼低的量。」

溪水逐漸乾涸,但河床下礫石層裡,卻依然有水,它就是伏流水!

南水局副局長 鄒漢貴:「104年時候,高屏溪流量在13.1cms的時候,高雄就轉為橙燈了,可是現在我們的流量已經降到5以下,4月1號才轉為橙燈,我們利用了伏流水,來供應補足我們供水的缺口,乾淨的伏流水,它現在就是救命的水源。」

這是日治時期的構造物,還有水,當然有水還在使用。

竹寮取水站,百年來,共有三代不同工法的伏流水井。

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長 丁澈士:「早期的水平井,它都是用所謂的混凝土,開孔率會比較少,大概4%左右。」

管線材質限制了伏流水政策,2013年起台灣嘗試開發。

施工營造廠董事長 張瑞文:「擠壓出三角形的梯形線條,這也是屬於一種很高精密的施工方法,這根管子9米長度,要將近30萬個焊接點。」

關鍵的繞線式集水管,從放置礫石混凝土管的4%開孔率,提高到40%,這種管材原本得依賴進口,廠商研發機具短短四個月,讓繞線式集水管 Made In Taiwan!

施工營造廠董事長 張瑞文:「他說我們四個月,破了他們40年的技術,他們日本人也相當訝異。」

有了硬體,更得有施工技術,竹寮取水站是第一座繞線式集水管井,營造廠員工從學潛水開始!

施工營造經理 劉世華:「潛水夫作業,我們沒辦法去掌握,所以我們董事長,帶著我們去學潛水。」

埋設集水管時,得潛入黃泥水中。

施工營造經理 劉世華:「如果看不到,就用手摸的,用摸的,把每一個接頭,每一顆螺絲都要確保很準確地鎖好。」

連一根螺絲都不假手他人,全賴一分堅持!

施工營造經理 劉世華:「就是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我們要把它做好,做完整,讓伏流水井可以徹底發揮它的功效。」

高屏溪伏流水井多達7處,是全台最密集,豐水期一日能取70萬噸水,即使現在,依然有40萬噸水量,超越高屏堰的34萬噸,藏在河面下的伏流水,從被忽略的備援水,一躍成了主要水源。

伏流水井上面,可以看到相當多的輸水管,但其實往裡面走,下面深達19公尺,而且裡面的水一年到頭,都相當清澈。

伏流水井,就像是密布的微血管,攔河堰是血管,透過連通管把水送到心臟地帶水庫儲存OUT),綿密網絡,跨越行政區限制,建構成南台灣源源不絕的,水的命脈!

文字撰稿 陳怡臻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盲生大隊接力 同學加油陪伴向前衝
安美社區 暖暖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