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笑著報告大屠殺,他立志打破背多分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講起話來不疾不徐,在一段精彩故事接近尾聲時又迫不及待分享出更多故事──目前任職於台東均一國際教育實驗中學社會科教師、同時也是《換日線》專欄作者的劉政暉,自 2016 年起便經常於《換日線》分享其海外觀察並反思台灣,更特別關注「台灣在地文化」、「台灣原住民族群」等文化、土地認同。

熱愛旅行、期待環遊世界的劉政暉,曾留學於澳洲、德國、印度,旅行足跡至今已累積超過 60 餘國。為了能夠藉工作之便探訪更多國家,畢業後選擇進入外交部「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國合會)任職,也正是這個選擇,讓劉政暉就此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不是當年在國合會工作期間爭取前往南太平洋的島國諾魯,經濟系畢業的劉政暉,現在可能在企業裡當上班族。

諾魯志工服務:驚覺土地教育要從小做起

在國合會任職的一年半間,劉政暉每次出差時間大約 1-2 週,但他希望能用更多時間、更深度地理解台灣友邦真實情況,於是毅然辭去國合會正職職務,改以「志工」身份先在台灣培訓 2 個月後,前往諾魯協助推動國合會「微額貸款計畫」,教導諾魯民眾經費核銷、幫助當地民眾做財務規劃與商業計劃。

前進諾魯半年時光,讓劉政暉有更多時間與當地民眾、小孩交流。一次,有一位學生問劉政暉:「Recycle 是什麼?」彷彿是個難懂又無法想像的詞彙。

劉政暉這才意識到當地居民不做回收,處理垃圾的方式是直接把垃圾集中放火焚燒──不僅對陸地上的垃圾沒有回收環保概念,對島嶼周遭的海洋漁業亦無永續發展的意識。

眼前學童的提問帶來的震撼讓他想起同樣是海島的台灣,提醒著他:從小開始的教育刻不容緩,自此立志投身偏鄉,從教育改變,帶領台灣孩子從小開始思考如何讓土地、甚至世界變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要能夠付出相應行動。

回到台灣後,劉政暉走進校園服務,蹲點「台東均一國際教育實驗中學」,校園內學生組成多元,一個年級就有超過 10 個不同族群的學生,包含客家、閩南、不同的原住民族及外籍學生。

在雲霧繚繞的東部山林,他用行動實踐了日後教育路上的座右銘──來自一位阿美族耆老曾對他說:「讓身體在嘴巴前面」。劉政暉這一「蹲」,就是 6 年。

盧安達大屠殺:受害者親自導覽

每次出國考察、旅行時,他總會與當地人民交流,從彼此的經驗中找到可以運用在教學上的精華或靈感。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前往東非盧安達,經過尼亞瑪塔教堂(Nyamata Church)──這個在盧安達大屠殺歷史上有很多圖西族人躲藏的教堂,現以博物館形式保留當時遺跡,包含衣物及部分骨骸。

作為老師,劉政暉習慣性地拿起相機想記錄下來,打算回台灣分享給學生。此時一名盧安達婦女對著劉政暉大罵,認為他的舉動非常不尊重逝者及這件傷痛歷史,並逼他將照片全數刪去。

感到抱歉的劉政暉與這名婦女(同時也是博物館管理員)解釋,自己是一名在台灣任教的公民與歷史的老師,出自教學用意才有拍攝舉動,這才讓對方緩和下來,意料之外的是,這位管理員本身也是投身教育的歷史老師!

同為人師,管理員可以理解希望帶第一手畫面給學生的使命感,她帶劉政暉到教堂外面,指出一般觀光客不容易察覺的建築細節讓他拍攝──那些為了鑽進教堂殺人而挖出的門縫,以及門板上的彈孔⋯⋯管理員邊比畫著邊掉下眼淚,表示當時還是小孩子的她,周遭許多親朋好友都被殺害,使她至今無法走出陰影,希望劉政暉將她的國家的歷史教訓帶回台灣,傳達給下一代,讓世界各地都不再有類似事件發生。在她的導覽下,讓劉政暉比一般觀光客更靠近這段歷史。

用 90 分鐘的擬真體驗,教孩子「同理」

回到台灣校園,在一次高中公民與歷史科結合的課程中,劉政暉便讓同學介紹「盧安達大屠殺」,沒想到一名學生竟以邊講述、邊笑場的方式進行報告,讓劉政暉難以置信──學生為了上台介紹而背下的歷史悲劇,看來並沒有讓他們學會同理。

劉政暉認為,這樣的教育體制似乎出了問題,回想起「讓身體走在嘴巴前面」的座右銘,他決定將這句話落實在課程設計上,著手研究後決定從「感官」著手,並設計出「擬真體驗」教育課程。

「擬真體驗」課程實際執行方式為直接讓學生進去故事情境中,可能會被矇住眼睛、會有角色扮演──以味覺、嗅覺、觸覺與聽覺來了解、體驗故事;緊張是真的、恐懼是真的、手足無措也是真的,透過模擬數十年前的當下,體會當時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劉政暉發現這樣「親自感受當下氛圍」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學習到「同理」,避免升學主義「背多分」導向之下,歷史事件背景及當地文化、脈絡與現況淪為一道道考題,沒有讓時代意義和歷史教訓留在學生心裡。

劉政暉笑著說,「其實擬真體驗是一個超級沒有產值的教育模式」──一個事件若用講述的可以 10 分鐘介紹完、考試學生也背得出來,不過換作擬真體驗則需要花 90 分鐘的課堂時間進行。雖然多了 9 倍的教學時間,但卻可以讓歷史時代的當下氣氛「擬真」傳承給現代學生,以體驗代替背誦,數據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歷史也不再只是生硬的文字。

課間、課後學生反覆思考、提出心得的反饋也讓劉政暉對這套課程更有信心,甚至有學生受到啟發,在大學選擇科系的時候將社會系、東南亞文化學系等相關科系列為前幾志願,以求更精深的文化社會學習與研究。

目前劉政暉利用這套教學課程,於台北、高雄、澎湖及台東組成跨校團隊,用不一樣的授課方式接觸更多學生,讓教學不只被動聽講,更用行動與體驗加深意義。

「越在地,越國際」

2021 下半年,劉政暉將以國際教育講師的身份,於台灣西部多點巡迴分享,不同於將工作時間限定於同一間學校,講師的形式將能讓他有充裕彈性的時間,和更多學校、老師交流,甚至與國外教育者相互切磋。

以「越在地,越國際」理念出發的劉政暉,認為若沒有先了解自己及生活的土地,將很難在借鏡外國時產生同理或共感,因此每每在國際教育中,劉政暉都會帶入原住民文化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將心中理念親自示範、帶領與教學,如同當初阿美族耆老的那句話「讓身體走在嘴巴前面」,深深影響著劉政暉在教育路上的一舉一動、思考和作為。

不只鑽研台灣在地文化,接下來除了台灣西部的多點巡迴分享,他也希望可以再回到希臘 Lesvos 島嶼,繼續執行先前因疫情而暫停的難民營志工計劃。

希臘 Lesvos 島上有許多來自敘利亞、伊拉克的難民,逃至歐洲後,過去具老師身份的難民,慢慢開始教導學生使用母語、傳承文化,避免敘利亞或伊拉克的文化隨著逃難消失。對比回台灣原住民文化需要永續發展的情況,Lesvos 島的情況對劉政暉來說,同樣是希望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並傳承部族耆老智慧。

如今在台東 6 年,這片山林及耆老們帶給劉政暉許多養份,當地人民珍惜文化的表現、著迷於土地多樣性的理念,將跟著老師繼續前進台灣其他縣市甚至更多國家,用不同於傳統的教育形式,紮實而有力量地影響台灣的每一個人,培養出最接地氣的國際觀。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當學生笑著報告盧安達大屠殺,他立志打破「背多分」教育──專訪高中教師劉政暉:國際觀也要接地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當中學生扮演希特勒成了國際新聞:自私和漠不關心,怎麼會是「愛台灣」?

語言、知識、國際觀,出國之後自然就搞定了?──台美大學生都有的「換」想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她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她們說說看。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