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遇到台灣:德國建築通過日本重現台灣

(德國之聲中文網)走在台北街道,一些仿西洋古典式建築總會偶爾映入眼簾:說不出究竟屬於那種建築形式,只覺應該是多重風格的混合體。眼尖的人在這些建築物身上甚至可以看到某些德國建築的影子,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台灣的總統府(它的前身是日本殖民台灣時的總督府)。有人說它的外形和德國柏林的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有幾分相似。這種聯想不是無中生有。原來日本明治維新時,許多日本人到德國留學,有些人學成回國後,打算將德國建築的風格和結構應用在日本國內。但是因為經濟、政治或其他因素,不是所有的設計都可以在日本落實,因此許多建築設計就改到當時日本的殖民地台灣得以實現。

台灣:日本殖民地 間接接受德國文化

186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陸續派遣許多使節團和留學生到美國及歐洲各地,一方面希望與西方各國交流正常化,另一方面也認真考察並學習當地現代化的過程。其中有許多人對於剛剛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的普魯士(日後統一德國的中堅力量)特別感到興趣,甚至著迷。因而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普魯士,學習普魯士的改革與工業化的過程。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中國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從此殖民台灣50年(1895年-1945年)。而日本從普魯士學到的許多想法、規劃、經驗,後來也在台灣獲得落實。特別是當時日本政府內有所謂的“英國派”和“德國派”,許多“德國派”的要角後來都被派到台灣。其中最著名的是留德建築師松崎萬長(有傳聞稱其為天皇私生子),他在台灣各地留下眾多重要的建築。而第二任台灣總督桂太郎本人就在1870年代留學德國,與德國有極深的淵源。

台灣總督府 vs 柏林紅市政廳

台灣的總督府和德國柏林的紅色市政廳在風格和外型上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台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張省卿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兩者都是用紅磚砌的建築,都擁有紅色外觀;外型則屬“歷史主義”下的“新文藝復興”形式;平面布局都是“倒日字型”,是從中古修道院的布局衍生而來。這種結構的好處是,建築體內部有兩個中庭,使得光線非常充足,而周邊則是一間間相連的辦公室,方便聯絡而且可以提升辦公效率。所以是兼具美感和功能性的建築。

台灣總督府的原設計師是長野宇平治(1867-1937)和後來實際負責建造的森山松之助,兩人都沒有留學德國的事跡。張省卿稱,雖然沒有直接的文獻或資料可以指稱兩人是參考,甚至是模仿柏林紅市政廳來設計台灣總督府,但是“兩者實在太像了”,所以不排除這個建築物是在當時學習普魯士的“時代氛圍”裡醞釀出的產物。

柏林 — 東京 — 台北

為了展現日本在政治體系的國際化、專業化,以及對世界開放的態度,也為了提高行政效率,1887年日本政府聘請德國建築師霍布利希特(James Hobrecht)為日本設計出“東京官廳集中計劃案”。為了這個設計案霍布利希特甚至到日本停留一個半月實地考察。霍布利希特的東京計劃案最後無疾而終,卻被台灣後來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拿來當作規劃台北城的藍圖。所以,台北城基本上也可以看到部分柏林的影子。特別是在“幾何理性”的概念下,城市的布局采用比較數學對稱、放射性、圓形、對角線的道路規劃,和下水道包括飲用水和廢水道的安排都師法柏林,只是規模相當有限。

後藤新平曾經留學德國兩年多,1898年追隨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到台灣任職。後藤新平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官廳集中區”的概念來建設台北,使得台北城有一段時間幾乎是整個亞洲最現代化的城市。

德國紅磚:間接融入台灣的建築

在台北官廳集中區內以紅磚為建材的建築群如台北鐵道飯店,西門紅樓,今日的建國中學、監察院、台大醫院、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台大法學院、合作金庫銀行等等,或是古老商店街如重慶南路或衡陽路上都有不少采用紅磚建築的西式商店。

這些紅磚的應用可以溯源到德國建築。原來當初日本引進德國的紅磚制造技術,在日本生產紅磚;甚至引進德國式紅磚建築造型,融入到日本的許多建築裡。這樣的建築風格和形式也通過日本直接或間接的流傳到台灣。由於台灣本身也生產紅磚,加上受到日本和德國的影響,此後紅磚的應用在台灣就變得更為多元和廣泛。

動物園:漢堡 – 福岡 – 新竹

台灣新竹動物園1936年落成,今日園區2號口有著綠色大象的雕塑,俗稱大象門,像極了德國漢堡哈根貝克動物園(Tierpark Hagenbeck)大門,只是小了一號。新竹動物園的環境教育人員羅晨軒向德國之聲證實,此大門是一位名為森田重的日本建築師模仿漢堡的哈根貝克動物園的大門建造的。

1907年開幕的哈根貝克動物園,當時是全世界第一個沒有柵欄的動物園。有趣的是,它在日本也有“山寨版”,那便是日本福岡動物園。日本福岡動物園1933年開幕,擁有和哈根貝克動物園非常類似的大門。福岡動物園在1944年因為戰爭的緣故閉園,直到1953才重新開幕。舊的大象門現在則保存於九州市的馬出小學。

德國對台影響: 超乎想象的廣泛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呂紹理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通過日本接受了許多德國文化,不只在建築方面,也在許多其他的層面,比如:有許多新語匯進入到台灣,以及這些語匯背後的全新概念和想法,各種新的制度引進比如在衛生、教育、農業、林業等方面,或者是具體的物質如農藥等等。呂紹理稱,許多台灣醫學院的學生到目前為止還在學習德文,便是其中一個證明。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邱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