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垃圾大增 最常見便當盒未回收
疫情改變國人生活型態,近年垃圾量持續成長。環境部自今年7月1日起推動加強垃圾破袋稽查,稽查發現最常見的違規項目便是紙餐盒混入一般垃圾,環境部呼籲民眾做好垃圾分類,地方環保局與清運業者也要落實檢查,否則將面臨整車退運、甚至一個月不得入廠的處罰。
近年由於疫情影響,民眾生活型態改變,加上外送、網購等商業模式興起,產生大量一次性用品與包裝廢棄物,垃圾量大幅成長,環境部自今年7月1日起要求各地方環保局加強宣導垃圾強制分類與破袋稽查。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永續消費回收組組長李宜樺12日受訪表示,破袋稽查共有三道關卡,分別是民眾端、社區委外的垃圾清運業者以及垃圾車進入焚化廠,若在民眾丟垃圾時便檢查出含有回收物,通常會請民眾重新分類;至於民間清運業者與垃圾車破袋檢查發現有一定比例的回收物時,將要求整車退運,甚至一段時間不得進入,各縣市退運的標準不同;以彰化為例,實施破袋退運機制一週後,垃圾量減少11.5%,預計全年可減少3萬1,215噸不適燃垃圾進廠。他說:『(原音)那退運的條件不太一樣,像彰化,他的這個垃圾裡面如果有12件回收物的話,或者是有30%的生熟廚餘,他的垃圾車就會被整車退運,他就是退回去分類完再送來,如果他的頻率很高的話,他有一個退運或記點的機制,所謂的記點,就是他如果違規很多次的話,他可能會被禁止進廠類似一個月。』
李宜樺指出,破袋檢查中,違規項目大多是餐飲用的紙容器,如便當盒、牛奶盒等,混入一般垃圾,紙容器屬於公告應回收的廢棄物,都應分類回收。
環境部除了加強垃圾分類,也積極推動源頭減量,像是傳統市場塑膠袋使用量高,為鼓勵減少使用,今年環境部與地方環保局在全國試辦市場減塑活動,鼓勵攤商不主動提供購物用塑膠袋,在市場設置二手循環袋取用點等,推廣民眾自備購物袋。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環境部績優公廁評比 今年首納開放民眾票選等三大創新
彭啓明體驗第一線拾荒 允諾重視拾荒者聲音
徵收碳費恐衝擊產業? 彭啟明:影響很低、遠不如漲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