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拚復甦!國際旅遊逐步重啟,航空業如何撐過低谷、等待下一波人潮?

準備好出國旅遊了嗎?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隨著各國疫苗覆蓋率推進,預估全球航空旅行2023年將出現強勁反彈。波音執行長凱爾洪(David L. Calhoun)認為,雖然Delta變種病毒可能減緩國際長途旅行需求恢復速度,但並不至於對整體需求構成嚴重影響,預估在2~3年內,航空市場可以恢復疫情前的水準。

不過,即便旅行需求升溫,後疫情時代的航空業,卻也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與改變,IATA總幹事沃爾許(Willie Walsh)在2021年10月的波士頓年會提到,航空業已經走過危機最深處,即便仍有許多問題要解決,但現正走在復甦的路上。

2021-11-22_102559 圖/數位時代
2021-11-22_102559 圖/數位時代

被疫情打趴,航空業如何出招自救?

疫情帶來考驗,卻加速推動了航空公司轉型。長榮航空在今年股東會提到,「零接觸」會是航空產業重要趨勢,尤其是生物辨識(人臉、虹膜、指紋)的發展,接下來,公司會持續導入相關資源,範圍從劃位報到、托運行李、證照查驗、安檢通關、貴賓室服務,到人臉辨識登機等,施行下來還能節省40%登機時間。

朝陽科大飛航系主任盧衍良觀察,「疫情只是這類想法的催化劑,目前還沒有具體進行的案例。」原因在於,人臉辨識或AI技術的推動,在疫情發生前就已經發生,屬於智慧機場的推動領域,牽涉民航相關國際法與各國政策調整。也因此,目前航空公司多以測試方式,選出部分機場、航線執行,離全面普及還需要一些時間。

至於飛機內部,或許連航空公司都沒想到,有一天居然會因為傳染病而更改機艙設計。

過去航空公司考量營運成本,座位設計以緊密優先,在疫情間顯得格外不利。英國設計公司Priestman Goode推出名為「Pure Skies」的機艙,其乘客座椅採抗菌材料與塗層,有效減少病菌殘留;經濟艙捨棄固定式螢幕,讓乘客用自己的行動裝置同步機上娛樂系統,減少觸摸共用螢幕;座椅一體式的設計,能減少髒污累積。

另一家義大利機艙設計團隊Aviointeriors則完全顛覆過去想像,座椅設計採前後對座,讓每個座位都像專屬座艙、減少飛沫接觸。不過目前這些設計都仍處於概念階段,還沒有航空公司實際採用。

2021-11-22_102621 圖/數位時代
2021-11-22_102621 圖/數位時代

疫情雖讓航空產業墜入低谷,但飛機製造商波音(Boeing)看好後疫情時代航空產業重新起飛,預估未來20年全球商用飛機有9成訂單都是後疫情時代增加的,即便疫情衝擊,長期來看飛機數量仍會翻兩倍。而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2021年6月宣布採購270架飛機,這是航空業近10年來最大的單筆訂單,當中包括200架波音737MAX、70架空中巴士A321neo飛機。

細究飛機訂單成長有兩原因,第一是看好客、貨運市場持續成長。目前部分國家已慢慢恢復正常生活步調,像是美國等土地面積遼闊的國家,國內航線搭機需求仍然強勁。在疫情復甦的前幾年,民眾大多會選擇先從5小時內航程的短程航線跨國旅行,在此市場情境下,航空公司不但減少添購新飛機的數量,更將目光聚焦在短程航線市場。

另一個原因則是,全球航空公司近兩年來都在汰換耗油、經濟效益不佳的舊飛機,傾向選擇更省油、經濟效率更好的機種。如華航把雙引擎波音747客機退役;空中巴士也宣布,雙層巨無霸客機A380將在2021年9月生產完現有訂單後停產。

2021-11-22_102647 圖/數位時代
2021-11-22_102647 圖/數位時代

回顧疫情最嚴峻的2020年,全球1,680萬架次執飛航班中, 77% 是國內航班,僅有23%是國際航線,促使航空公司重新思考機隊策略。

根據波音、空中巴士兩大民航機製造商統計,多用於長途運載的廣體客機(Wide-body aircraft,至少有兩條走道,經濟艙的座位一排會有7至10個)交機數量急驟減少,甚至未達疫情前的三分之一;相較之下,窄體客機(又稱單走道客機,經濟艙座位2~6人)的交機量縮減幅度未如前者誇張。

整體來看,2020年波音、空中巴士一共交付了723架飛機,預估2021年合計交付900架,未來10年,兩家公司預估還會交付1.9萬架客機,這其中多半是A320、B737這類窄體客機。

此外,航空公司並非完全減少訂單,而是選擇「延後交機」。盧衍良進一步解釋,航空業者目前將貨運作為重點業務,但因為機隊組成屬於長期性規畫策略、飛機使用年限為10多年,因此常見航空業延後交機時程、更改訂單內容或暫時取消訂單。

比方,2021年上半年虧損13.98億元的星宇航空,分別取得飛機租賃公司以及空中巴士的同意,將原訂年底開始交機的A330、A350客機,分別延到2022年2月、5月交機。

777F貨機4(內裝) 圖/長榮航
777F貨機4(內裝) 圖/長榮航

彈性策略,因應疫情下航空新常態

疫情至今,航空市場大洗牌持續進行,像是台灣讀者熟悉的港龍航空結束營業,以及大韓航空(Korean Airlines)、韓亞航(Asiana Airlines)宣布合併。可以說,2021~2022年是航空產業重整期。

以國際航線來說,客運生意僅有工作、留學或探親這類需求,盧衍良點出:「民生必需的貨運需求,仍然是航空公司維繫命脈的主要營收來源。」

入秋氣溫轉涼,意味著聖誕節、新年假期已經不遠,許多業者早就開始備貨,準備迎接購物潮,讓空運市場再度出現「一艙難求」的盛況。IATA預估,2021、2022年全球航空貨量需求,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別成長7.9%、13.2%。2021年10月,亞洲到歐洲的貨運價格攀新高,原本每公斤價格約新台幣308元,調高到364元;美國線預估接近聖誕節時,每公斤運價還會上漲30~50元。

許多航空公司,也都會向主管機關申請將部分客機改裝成貨機載貨,或是訂購新的貨機,這些做法,都能讓公司在全面復甦前,維持一定程度的運轉與收入。從數字上看,2019年,全球貨機數量大約有1,000架,預估2040年全球貨機數量會達到3,500架,波音為了回應市場需求,也著手將現在8條貨機產線擴大到13條。

主文 open avion-cabine-Covid-19-3-scaled 圖/Pure Skies
主文 open avion-cabine-Covid-19-3-scaled 圖/Pure Skies

航空業想回復到疫情前狀態,需要很長時間,但這個時程究竟多長,目前眾說紛紜,無法轉型度過難關的業者,只能走向倒閉或被整併。

成功留下來的業者,所面對的,是疫情解封後的新挑戰,「低飛行成本」的時代恐怕將成為過去式。許多專家預測,隨著疫情趨緩,國際旅遊市場有一天會回來,各類行銷策略也必然興起。在更多消費需求的基礎下,價格勢必會再迎來另一種平衡。

此外,航空公司也必須保持彈性的策略,才能面對新時代挑戰。航空業是高資本密集的產業,全世界各國都有國營航空公司,比如華航、泰國航空、漢莎航空等等,缺點是,國家過度介入,可能會導致溝通成本過高,無法即時拿出應對策略;勇於改革與擁抱新常態,或許正是勝出關鍵。

總結來說,廉價航空、優惠票價是2019年以前的樣態,現在天價機票的高貴體驗,是當下旅客不得不的選擇。接下來陸續解封後,整個航空產業是否能回到過去水準,還需要更多時間驗證,可以肯定的是,未來航空產業勢必要跟疫情共存。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