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台灣器官捐贈率創5年新低 醫解惑:「捐出部分肝臟」不會死

疫情不僅衝擊經濟與醫療系統,更影響大愛器捐。根據器捐中心統計,去年全台大體器捐人數僅294人,創近5年新低。由個別器官與組織捐贈案例數來看,以眼角膜組織捐贈472件,佔器捐類別內最大宗,然而眼角膜器捐數量與前一年相比,驟減207件。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與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透露,器捐數量受疫情衝擊,去年5月開始本土疫情大規模擴散,甚至讓器捐人數驟降至單月僅個位數。今年全民接種疫苗,防疫管制逐漸放寬,器捐情況會比去年好轉,但器捐觀念仍需持續宣導。

Pixabay
Pixabay

▲ 去年本土疫情持續擴散,導致器捐人數驟降。(示意圖/Pixabay)

活體肝臟移植患者存活率高

根據外媒HealthDay報導,每年全球有成千上萬的病人,在等待肝移植時死亡。 「活體移植」可挽救生命,但在美國乃至全球都仍未普及。美國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器官共享聯合網絡(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 ,簡稱UNOS)首席醫療官克拉森醫生(Dr. David Klassen)表示,「若能找到合適的供體,活體肝臟移植對於所有類型的患者來說,都是可行的選擇」。

與其他器官不同的是,肝臟具有再生能力,所捐出的部分肝臟,可在受體和供體中生長。在活體移植手術中,捐獻者的部分肝臟被切除,移植到肝病患者體內。捐贈者剩餘的肝臟,會在幾個月內恢復到正常尺寸。在美國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進行近三千例活體肝臟移植患者的生活狀況,其中術後患者存活一年的生存率近93%,存活五年的生存率為83%,十年則爲70%。

Unsplash
Unsplash

▲ 肝臟具有強大再生能力,可在受體和供體中生長。(示意圖/Unsplash)

活體肝臟移植條件與風險

活體肝臟捐贈者的年齡必須介於18至60歲,身體健康,並且必須簽署捐贈同意書。這項手術並非全無風險,它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術後感染、血栓、膽汁滲入腹部導致腹痛等等,其中最大的擔憂是在受體中出現器官排斥現象,患者接受肝臟移植後,可能需要終生服藥,以確保身體和新的器官相容。

器官捐贈幫助他人重獲新生,有意願進行器捐者不妨盡早與家人商討決議,若有一天當生命走到終點,才能獲得親友支持,遺愛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