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災區有可能變成「免疫區」?紐時:我們比想像中還接近「群體免疫」

(來源:Dreamstime)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張庭瑋 編譯

各國積極研發COVID-19疫苗,在其確定有效並大規模上市前,只能冀望在一定人口感染病癒後達到「群體免疫」,使病毒不再於社區內傳播蔓延。

先前估計至少有70%的人免疫才能達到群體免疫,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訪問了十幾位科學家,有了更樂觀的看法。根據他們建構的模型,只要社區內半數的人口曾感染病毒並痊癒,就可能達到群體免疫。若這個估算成真,人類靠群體免疫抵禦第二波疫情來襲的日子,將比想像中更快到來。

《彭博》(Bloomberg)報導,群體免疫已經發生在瑞典,當地人不戴口罩,也沒有嚴格地保持社交距離,但病例和死亡率都已經大幅下降。

同樣狀況發生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猶太區,該地區今年3月爆發嚴重社區感染,一個月內衝破數千人確診、數百起死亡病例,但當地護理師馬庫斯(Blimi Marcus)說,最近這兩個月,當地醫療院所只有不到1%採檢者驗出陽性結果,同時在近8成患者體內驗出抗體,「彷彿我們都得過了(病毒),所以現在很安全。」他接受《紐約時報》採訪表示。

「我相信,在紐約與倫敦的許多地方,基本上已具有(群體)免疫力。」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哈納吉(Bill Hanage)告訴《紐約時報》。

群體免疫估算模型不現實,會因人因地而異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Yale School of Global Health)所長奧默(Saad Omer)告訴《紐約時報》,群體免疫門檻的計算法,是假設在社區中每個人被感染機率,以及與他人接觸的頻率皆相同,但這與現實狀況不相符。

奧默舉例,青少年可能會在外面趴趴走,傳染給數十名接觸者,但本人依然健康無症狀;老人可能平常只和少數人接觸,卻很容易感染。另外,在人口稠密的都市中,病毒的傳播速度也比郊區或鄉村地區快。

但若將城市或國家人口依年齡、種族或社會互動劃分為不同群體,可以幫助政府將關注焦點放在感染風險最高的族群,在未來也可進一步規劃,率先對「高危險群」接種疫苗,更快速有效率地達到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不是萬靈丹,仍要做好防疫

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家沙曼(Jeffrey Shaman)也強調,這些估算都是猜測,「如果假裝做到了群體免疫,就像是玩火自焚。」

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世界衛生組織緊急情況計劃執行主任邁克·瑞安(Mike Ryan)也指出將群體免疫作為目標的想法,與控制疫情背道而馳,因為如果真的只是放任病毒傳播而不防疫,就為了達到群體免疫門檻,其中還會遇到醫院負擔的問題,而且要付出大量人口染病、病故的巨大代價。

賴安進一步說明,即使人們沒有因COVID-19而死,未來也可能有後遺症,都不是我們樂見的。

(參考來源:The New York TimesBloombergBusiness Insider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賣得比別人貴、又不比糕餅店好吃…星巴克為何堅持年年賣月餅?

聊是非講八卦、愛推工作給別人...鬼同事有5種!學會這5字訣,讓你破除職場5鬼不卡陰

舌尖上的戰國》餐飲業凜冬將至?一圖看懂鼎泰豐、亞洲藏壽司、王品等巨頭縱橫佈局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