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見系列報導】挺身而出 疫路同行

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蘇文麟主任進入病室關懷患者恢復情況,輕握住他的手希望藉以傳遞力量。
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蘇文麟主任進入病室關懷患者恢復情況,輕握住他的手希望藉以傳遞力量。

2020年,新冠病毒蔓延全球,台灣借鑑2003年遭SARS重創的歷史經驗,隨即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進行邊境管制,建立「智慧型防疫系統」、訂定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機制,提升口罩、防護醫材產量,成功防堵疫情;直到2021年,部署桃園醫院、諾富特飯店、羅東、蘆洲、萬華等群聚事件一樁樁爆發,本土案例數飆升,疫災迅速延燒。新冠病毒如蟄伏於暗處的猛獸,輕易便能燃起燎原大火……

蘇文麟主任在去年第一波疫情時自願前往機場檢疫;從18年前SARS到去年延續至今的COVID-19,始終衝鋒陷陣,當仁不讓。
蘇文麟主任在去年第一波疫情時自願前往機場檢疫;從18年前SARS到去年延續至今的COVID-19,始終衝鋒陷陣,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 義無反顧的疫勇軍 回顧2020年1月21日,台灣出現首位感染者;與此同時,台北慈濟醫院成立新冠病毒應變中心,每日召開防疫會議以即時掌握疫情動態、討論應變對策;當會議商及支援機場檢疫的人員名單時,內科加護病房蘇文麟主任主自願前往協助,多年前SARS肆虐全台之時,自己曾被派遣至前線照護確診患者,他表示:「並不是無所畏懼,但我知道此時自己應該挺身而出,我有經驗,當仁不讓!」

負責協助機場檢疫任務的蘇文麟,一天平均只睡四個小時,終於能偷閒與太太相約晚餐時,接到院長來電告知院內有確診患者並緊急召回所有相關人員,啟動緊急應變會議。「那時的心情還很單純,只想說晚餐沒得吃了,必須盡快趕回醫院;沒想到,事情比我想得嚴重許多…」

2020年初,因應新興傳染病COVID-19,台北慈濟醫院立即規劃防疫動線實施入院管制及體溫監測。
2020年初,因應新興傳染病COVID-19,台北慈濟醫院立即規劃防疫動線實施入院管制及體溫監測。

全院平安 但恐懼猶存 蘇文麟表示,2020年時,院內首例個案是一名患多重共病的老先生,入院長達兩週的時間,在進入負壓隔離病房前,曾歷經急診、病房、加護病房三處,且抽痰、插管、蒸氣治療,甚至支氣管鏡都做過,當中有太多相關接觸者;經疫調,造冊名單高達一百三十八人,風險分析後,最終共七十名醫護遭隔離。同時院方也通知患者家屬盡速到院採檢,確診家庭群聚,共六名患者染疫,在部分醫護隔離的情況下,其他同仁即時補位,照護確診患者。

在七十名醫護同仁遭隔離的那兩週時間,大家的精神都相當緊繃,回憶當時,蘇文麟形容根本是草木皆兵,「昨天還在的護理師今天不見人影,詢問後得知因有感冒症狀自主隔離;隔天,再一個,然後一個又一個……所幸採檢後均為陰性,且因平時就落實感染管制,遭隔離的七十名醫護中無一人感染,全員平安。」

2020年初,因應新興傳染病COVID-19,台北慈濟醫院立即規劃防疫動線實施入院管制及體溫監測。
2020年初,因應新興傳染病COVID-19,台北慈濟醫院立即規劃防疫動線實施入院管制及體溫監測。

而往返於桃園機場、松山機場及醫院的蘇文麟常遇到「無縫接軌」,馬上接著回醫院照顧老先生的狀況,但他認為自己理應帶頭做、帶頭衝。有一次,老先生的呼吸道遭痰液阻塞,警報聲響徹整個病房,後來更合併惡性心律不整,蘇文麟下令同仁盡速著裝,未著裝完成不准進入病室;然而,自己卻在救人的使命感驅使下,戴上N95就要往前衝,一旁的呼吸治療師見狀連忙制止要他不要衝動;與此同時,一名護理師迅速完成著裝進入病室為老先生疏通呼吸道,而蘇文麟與另兩名護理師也在著裝完畢後順利替患者完成換管。◎可怕的並非病毒本身 而是輕忽了它。

由於那時全世界對新冠肺炎尚屬陌生,一切都還在摸索階段,我們不知道面對的病人有多兇悍,也不知道什麼樣的武器才能對付它。當時最熱門的藥物有兩種,一是治療愛滋病的藥,再來就是奎寧,後來都被證實無效。當疾病沒有好轉、病毒怎麼驗都還在,蘇文麟表示那種恐懼及無助感是:「我不知道我們還可以撐多久?我的團隊到底安不安全?」但他的團隊始終與他同一陣線同心抗疫,為此他感動不已。

2020年下半年,當疫情肆虐全球,台灣彷彿身處平行時空,除外出需配戴口罩生活如常。沉溺於幸福泡泡及優越感,大家漸漸卸下防備……

台北慈濟醫院疫苗篩檢站工作情形
台北慈濟醫院疫苗篩檢站工作情形

救與不救間的兩難 蟄伏於暗處的新冠病毒,2021年初抓準時機再次潛入台灣,各地群聚事件一樁樁爆發,本土確診案例數上升,直到5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全國進入三級警戒,雙北市情勢尤其險峻,幾個月前乏人問津的疫苗成為珍寶,人人搶打,各處篩檢站擠滿前來篩檢的人潮、北區醫療量能告急。

令蘇文麟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一名約六十多歲的大哥,因感冒症狀持續近一週,看診後不見好轉又併發呼吸喘,與家人討論後,決定來院篩檢。擔心傳染給他人,戴上口罩後的他步行來院,那時的他血氧濃度不到60%,屬極度缺氧的狀態(正常應高於94%),然而,到院後的他只是靜靜地排隊等待篩檢;確診後,這位大哥因心肺極度缺氧需緊急施予急救,可是插管後血氧濃度仍未見起色,情況極不樂觀。麻醉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乃至心臟血管外科諶大中主任都著裝前往協助,隨時準備外接葉克膜。根據歐美經驗,在此情況用上葉克膜存活機率約為一成;致電與病家說明病情的同時也詢問家屬,是否需為患者接上葉克膜。

「這家人的心地十分善良,一心想著如何讓醫療資源能極大化,考慮幾分鐘後,決定保留資源給更需要的人。」蘇文麟表示自己當下不禁痛哭失聲,身為醫師的他只想盡其所能搶救生命;但病家卻選擇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最有需要的時刻,保留給最有機會存活的人,這樣的良善使他動容並久久不能忘懷。 究竟該繼續搶救抑或放手?蘇文麟表示行醫多年的他,一次次近距離凝視死亡,至今仍無法輕巧地選擇任何一方,因為生命的重量真的太重了…

究竟該繼續搶救抑或放手?蘇文麟表示行醫多年的他,一次次近距離凝視死亡,至今仍無法輕巧地選擇任何一方…
究竟該繼續搶救抑或放手?蘇文麟表示行醫多年的他,一次次近距離凝視死亡,至今仍無法輕巧地選擇任何一方…

疫災雖無情 處處見溫情 翌日,蘇文麟撥冗前往接受疫苗注射,因為接種後的副作用,於凌晨三點因全身發冷、痠痛,倦怠不適的疫苗副作用醒來,他表示那個當下他才深刻感受遭病毒感染是如此難受,但他明白這個痛苦程度甚至遠不及那些重症患者的十分之一,不捨患者的他再度聲淚俱下,接連幾天他都在凌晨三點醒來,思念著手中逝去的患者。

今年的疫情與去年截然不同,重症患者比例大幅增加,一床一床的患者被送來,內科加護病房如同戰場中的重災區。面對院內病房區插管患者、外院患者求救,內科加護病房隔離床位不足。在沒有廠商願意接案時,慈濟志工帶領工班前往協助擴建加護病房、在床位有限下,高齡長者自願讓出床位給年輕重症患者、染疫的年輕母親交代若面臨抉擇,請一定以保住孩子為優先……蘇文麟表示,無情災疫之中處處是溫情,甚至當要買飲料慰勞團隊時,同仁們婉拒了這份心意,提議將錢捐出購買病人進行俯臥治療時避免滑脫的呼吸管固定器。

現在的他,偶爾還是會於清晨醒來,但已將哀慟及不捨轉化為感激,他感恩在遭遇無情疫災摧殘時,這些展現了大愛的精神的無名英雄。他甚至覺得他們要比身為醫者的自己更加偉大!同時,他也感恩團隊願意在疫起時挺身而出,與他一同向前。

內科加護病房合力協助患者進行俯臥呼吸治療。
內科加護病房合力協助患者進行俯臥呼吸治療。

合心協力 齊心抗疫「世間好事一人做不成,需眾人合力才有力量。」相比去年赤手空拳應戰,隨著治療藥物、新式醫材設備被發明,如今有更多的治療方針得以按圖索驥,他有信心將與團隊齊心協力,將重症的量能最大化,照顧更多病人!

撰文/曹耘綺;攝影/台北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