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在吃「抗愛滋病毒藥」 牙醫怕怕? 專家:他用藥你更安全

撰文採訪/洪素卿

想要降低愛滋感染風險,近年專家力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研究顯示,這類被形容是「吃的保險套」的預防性抗病毒藥物與一般保險套合併使用,可以有效提供安全保障!不過,日前有民眾卻因雲端藥歷上顯示有這類抗病毒藥物,遭到牙醫師委婉以「消毒器材不足」等理由拒診。

對此,專家表示,「未感染」者才能服用預防性抗病毒藥物,醫師根本不需要擔心!而且,「即便患者使用的是治療用藥物,最新研究也再度確認,只要病毒量降得夠低,即便性行為也不會傳染」.呼籲醫師一視同仁,不論眼前是什麼樣的病人,做好完整防護才能真正保護醫病雙方!



預防性用藥。經確認「未感染」、才能使用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洪健清醫師指出,病歷會出現抗愛滋病毒治療藥物,主要有兩種情形,一種是確認已經感染、正在治療,另一種則是確認「沒有」感染、用來預防.但不論是哪一種?都不需要擔心。

以預防性用藥來說,其全名是「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這是近幾年國際間興起、用於防堵HIV病毒 傳佈的重要策略.在台灣,疾病管制署從2015年開始推動公費給藥計畫。

洪健清指出,醫師如果在病歷上看到這類用藥,這顯示患者是政府公費給藥對象,公費對象除了必須經完整檢查確定沒有「感染HIV」、才會獲得處方之外;服藥期間還要定期檢查、保持未感染才能持續用藥。醫師反而應該更加放心!

PrEP使用原本用於治療感染者「抗病毒療法(ART)」藥物組合的其中兩種藥物,使用者只要依規定服用,維持體內足夠藥物濃度,先前包括PROUD、IPERGAY等多項國際研究均顯示,可降低HIV感染風險達九成以上。

洪健清指出,這兩個研究前者是觀察性研究、後者是隨機雙盲研究,兩者都顯示大約可降低86%感染風險。他並表示,這兩者是早期研究,研究當時還不清楚是否真正有效,當發現確實有預防效果後、為了倫理因素提前終止,讓吃安慰劑的人也改吃真正預防用藥,兩組併為一組繼續延長觀察,結果效果更好,可降低高達93-96%的感染風險。「如果大家都願意好好用藥,可以推估其預防效果應該夠好,應該是99%、甚至100%。」



感染者很危險? 研究掛保證:「用藥治療!測不到病毒就不傳染」

至於正在用藥治療當中的患者會不會有很高的傳染風險呢?洪健清指出,治療中的病患六個月會抽血一次,經六個月穩定用藥的情況下,以台大為例,98%以上患者病毒量都可降低至檢測不到,即使測到也是都是<200 copies/ml低病毒量。而多項國際研究顯示,只要感染者使用ART抗病毒藥物治療、將血液中的病毒量降低於<200 copies/ml,即便是無套肛交、感染風險也相當於「零」。

以今年五月發表在刺絡針(THE LANCET)期刊上的PARTNER2研究為例,這一系列研究追蹤超過九百對男同性戀相異伴侶(相異伴侶:一個感染者、一個未感染者)、將近七萬七千次無套性行為,結果顯示,在感染者病毒量控制在低於<200 copies/ml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原本未感染的伴侶遭到另一半感染。

該研究論文作者指出,這個研究再次證明只要經治療將病毒量降得夠低,則即便無套性交、傳染HIV的風險也是「零」。再度證實「 U=U (undetectable測不到、等於不傳染 untransmittable) 」的訊息確實正確。

而如果從病毒傳染率來看,無套肛交是感染風險最高的性行為,估計其傳染風險可從百分之零點幾、高到百分之十或更高。醫療人員被沾染有患者血液或是體液的銳器戳傷,在患者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的情況下,推估其遭到感染的機率則約莫是千分之三。

因此,他強調,即便醫療人員在藥歷上看到患者正在服用治療性的抗愛滋用藥,也不需擔心遭到傳染,因為傳染風險已經透過治療而被消弭。


一視同仁 安全防護做好才是王道

但「不用擔心、不等於不用小心」!洪健清強調,醫療人員面對任何前來就醫的人,不論對方是否有愛滋病毒感染,都應該謹守全面性防護的原則。

畢竟,政府以現有感染人數推算,大約有16%的感染者仍不自知。未來需要透過更多篩檢計畫把這些人找出來,「但前提也必須他自己知道有風險,如果不認為自己有風險,不會主動參加篩檢,即便遭到感染也不自知,醫療人員更不可能從電腦就看出來他是否有風險!」

此外,在醫療過程中除了HIV感染者之外,更多機會可能接觸到B、C型肝炎等患者。面對這兩種病人,相信牙醫師也應該都是採取高規格在照護病患、保護自己。「如果都是同樣高規格保護措施,愛滋病毒就不可能造成傳染!」

醫師按照醫療常規做好安全防護,病患規則用藥做好病毒防堵,打造安全共好的醫療環境。

台灣愛滋病學會
台灣愛滋病學會
台灣愛滋病學會
台灣愛滋病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