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好困擾?一篇搞懂何謂健保人工水晶體、全飛秒白內障雷射手術該如何選

手術摘除白內障是目前認為有效且為根治性的治療。(圖片來源/newarta@pixabay)

在眼球裏瞳孔之後,有一個結構是水晶體。它的作用在於將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正如照相機的鏡頭能集中光線在底片上是一樣的。水晶體出生時是清澈透明的,如果隨著年紀開始變成混濁時,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透過,造成視覺模糊,這種情形即稱為白內障。

形成原因包括:老化、高度近視、紫外線暴露、藥物使用、外傷、代謝性疾病、或是先天性等其他原因。白內障形成後,不會痛也不癢。最主要症狀是視力減退產生模糊或是俗稱霧霧的感覺(複視、畏光、眩光、失去色彩鮮明度、經常更換眼鏡等等)。

有些初期水晶體增厚可能會改變屈光度,甚至使屈光狀態偏向近視,這時候會使遠的看不清楚,但近的卻看得相對變的清晰,而此時在閱讀書報反而因此改善,稱為「第二春」,但隨著白內障持續惡化,視力會再度逐漸模糊。而藥物僅能延緩水晶體發生硬化混濁症狀,無法根治白內障形成。而手術摘除白內障才是目前有效且為根治性的治療。

什麼是人工水晶體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伍紹奇說,人工水晶體的功能是取代白內障手術時移除的混濁水晶體,因此需具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才能有效降低手術後的不良反應,並維持穩定的視力品質。隨著科技進步,人工水晶體和人體眼內的相容性不但穩定,並且除了讓視力進步之外,還可提供過濾紫外線和藍光的功能,加強保護視網膜黃斑部的效果。

因應患者對於視覺品質要求,和對視力矯正的需要,人工水晶體也不斷推陳出新,在治療白內障的同時,亦可達到同步矯正老花、散光、近視或遠視的效果。所以白內障手術中,人工水晶體的選擇是決定術後甚至接下來人生往後視覺功能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抉擇。

手術治療方式

伍紹奇表示,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可透過極小切口移除混濁的水晶體,將手術傷口縮小至0.25公分以下。全台灣每年約有超過20萬的白內障患者,接受微創超音波晶體乳化術。(依據健保資料統計109年全台白內障手術共24萬3,567次,以整年18萬7,528人手術來算,平均一個人手術1.3件)

何謂飛秒白內障

飛秒雷射是波長1053nm的雷射光,以高速脈衝對生物組織作切割,對組織傷害小,也幾乎不疼痛,用以取代一部分白內障手術原本醫師手作的部分。針對病患本身狀況量身訂做,包括角膜傷口製作及散光位置切割矯正,水晶體前囊袋撕除,及水晶體分割。全程搭配3D即時電腦斷層掃瞄及影像定位,使手術更精準安全,之後再輔以超音波乳化術移除以震碎之白內障晶體,並放入人工水晶體。

根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共完成3,833例白內障手術,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此應有四大因素,因白內障手術屬門診手術,術後就即可返家休息,北市聯醫院區分布在台北市各大行政區,對病人來說可近性高。加上白內障手術使用的人工水晶體等醫材,均有健保給付,患者負擔不大。而各院區眼科醫師能力與手術技巧也與國內外醫學中心相同,另北市聯醫為區域醫院,部分負擔等收費對比醫學中心低,花費不多的情形下,仍可以享有等同醫學中心的醫療品質與服務。

白內障手術的人工水晶體選擇

最重要的考慮原則應首以視覺品質為優先考量,接下來考量的則是自身生活型態。通常考量的面向可分為下面這些:

1、非球面

2、散光

3、延焦

4、多焦(雙焦與三焦)

5、健保核定的參考價錢也從3-9萬多不等

一般來說,非球面水晶體的設計,可以在夜間瞳孔較大時,抑制週邊線條扭曲的現象,也讓線條更銳利,色彩更清楚,對比度更佳。

另外,60%的人有50度以上的角膜散光,甚至隨著年齡增加,散光度數與角度都有可能改變。單純用健保片可以矯正遠視近視,但是無法矯正散光,術後殘留散光會造成影像不清晰,這部分雖亦可在術後靠眼鏡矯正,也可直接在術中植入散光矯正水晶體,看遠不用戴眼鏡即可達到最佳視力,少掉眼鏡的負擔。

延焦段水晶體,則是延伸單焦點的視覺景深,可提供遠距離與改善中遠距離視力,適用於日常非近距離的工作,如煮飯、購物、開車看導航等,但在近距離必須搭配老花眼鏡。

伍紹奇指出,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中近距離視力非常重要,單焦水晶體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多焦可以達成遠中近皆減少對眼鏡配戴的需求,擺脫眼鏡的束縛,但多焦水晶體對患者眼睛的健康程度要求較高,對手術醫師的術前測量及手術技術要求也高,術前需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術後需求及期待,溝通一定要清楚明白。

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眼科 伍紹奇 主治醫師。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跟隨在地美食家一探士東市場
該繼續擔心猴痘嗎? 解密痘病毒進入細胞的機制
非關舊時光 雜貨店是認識臺灣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