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懷舊物品在他家!串起七星藥局三代之間的歲月靜好

作者: Sheena Wu

百年懷舊物品在他家!串起七星藥局三代之間的歲月靜好(高偲僑攝)
百年懷舊物品在他家!串起七星藥局三代之間的歲月靜好(高偲僑攝)

「從小聽爸爸說日本藥比較好用,甚至藥沒吃幾次病就好了。像俗語說『看到醫生好一半』,長大才知道因為爸爸,讓我對經典日常用藥有信任感,在心中留下一定的份量。更別說有些已經消失,讓我想要擁有(收藏)。」

談起懷舊藥品收藏,七星藥局第二代藥師吳嘉文眼中不只有著熱切火花,更透露出對父親(第一代老闆吳進)滿滿的思念。而這份情感,也延續到身邊的兒子,也就是藥局第三代藥師吳至鎧。

「你說佐藤我會直接想到大象、SS(製藥)想到兔子、大正會想到老鷹、三共是葫蘆、仁丹想到翹鬍子的外交官,品牌的企業玩偶是深刻、直接的烙印在我腦海裡面,玩偶形象大過於公司的名稱,大過於產品本身。」

聊起還未出生的舊時代經典藥品,吳至鎧照樣如數家珍,他也因此喜歡在藥局裡增設日本和漢藥、西藥區域,但比起銷售,更大原因是他覺得日本藥品牌演進的時空背後太有趣。

藥局世家收藏 勾起人們兒時回憶

「紙張的東西最不好收,最不能保存。」七星藥局第二代藥師吳嘉文,拿出1906年出版的「仁丹」廣告,流傳至今已115年,而除了吳嘉文手中這張超過百年的難得收藏,還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卻又熟悉的懷舊物品。

1906年出版「銀粒仁丹」廣告(中)超過百年歷史,綠色紙袋是牙粉包裝(左)另有分裝銅盒(右)。(高偲僑攝)
1906年出版「銀粒仁丹」廣告(中)超過百年歷史,綠色紙袋是牙粉包裝(左)另有分裝銅盒(右)。(高偲僑攝)

當年銀粒仁丹標榜除瘴、帶來口中香氣,為了讓人們放在口袋攜帶方便,設計許多外出時可放在口袋小分裝瓶,而不同年代的仁丹,除了樣式設計做工精細,外交官logo人像上的翹鬍子,也會隨著不同時代而有長短比例的差異。甚至還有牙粉和體溫計等周邊商品,但當時這些都是屬於奢侈的消費品。

「我最喜歡這些小包裝,牙粉的包裝盒,牙粉是牙膏前身,以前沒有紙,都用銅盒包裝不會受潮。1929年仁丹做的產品介紹小手冊中,除了當時公司規模、公司樣貌,更有許多產品說明,牙粉12錢、牙膏20錢,當時一元是100錢,一元可以買一斗米。」

仁丹的公司簡介手冊中,也有產品介紹,牙膏在當時屬於高消費奢侈品。(高偲僑攝)
仁丹的公司簡介手冊中,也有產品介紹,牙膏在當時屬於高消費奢侈品。(高偲僑攝)

在吳嘉文收藏的日本懷舊藥品中,仁丹幾乎是種類最多的,除了復古、設計講究,吳至鎧補充,其實也跟日本藥品當時製造、分類的時代背景有關係。

他說,其實藥品分為處方藥和OTC就是Over The Counter Medicines,OTC是指貨架上拿得到藥物產品,仁丹專做這個系列,所以必須要把包裝做得很漂亮、精美,吸引人們購買。

聊到這,吳至鎧請我先忘掉現今產品多元的日本藥妝店,一起走進半個世紀前的時光隧道。「想像你走在50年前的東京街頭,進到藥店裡,架上最多、最醒目大概就是仁丹產品,大多都是比較生活化的物品,像是牙粉或清涼劑。其次也很紅的藥品,則是中將湯、胃活與安腦丸。」

吳至鎧說,他們都屬於「和漢藥」,和漢藥在台灣會有名,大多是因為以前漢方製劑讓台灣人有親切感,才開始聲名大噪。

中將湯和仁丹一樣也是日治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和漢藥。(高偲僑攝)
中將湯和仁丹一樣也是日治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和漢藥。(高偲僑攝)

相較於有浪漫藝術家氣質的吳嘉文,喜歡蒐藏仁丹相關商品是因它的包裝與設計,吳至鎧對於仁丹的情感在於,森下仁丹的崛起與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文連結。

他分享,森下仁丹會被研發出來,是當年森下先生到了台灣,在原住民族部落發現了「砂仁」原料,也就是月桃的種子,他們看到原住民使用了後,百病不侵,因此把材料配方從台灣帶回日本研究、量產,在全世界造成話題。

至於現今台灣人去日本玩時,採購清單總是少不了的藥妝產品,生產它們的日本藥廠在台灣都有相當的知名度,像是佐藤、大正和SS製藥以OTC產品線為主;武田和衛采的處方藥也都熟為人知,至於大塚和三共則以處方藥為主。

聊到這時,吳嘉文忍不住提醒,現在藥局櫥窗中所掛的仁丹鐵牌,當年只有都會區藥局才看得到,讓從民雄到都市的他,首次看到時留下深刻印象,更在多年後四處尋找,將它列為收藏品之一。

當年都市常見的仁丹鐵牌,現在已成為絕版的珍貴收藏物品。(高偲僑攝)
當年都市常見的仁丹鐵牌,現在已成為絕版的珍貴收藏物品。(高偲僑攝)

當年都市常見的仁丹鐵牌,現在已成為絕版的珍貴收藏物品。(高偲僑攝)

不同於一般懷舊物品收藏家,吳嘉文從小身處藥局世家,對於藥的相關物品,敏銳度高,他覺得喜歡、有歷史意義就會買下收藏。而他與吳至鎧父子,談起日治時代日本藥品對台灣影響,自然不能錯過另一項具有代表性的收藏「寄藥包」。

走過一甲子 見證台灣藥史

寄藥包!顧名思義就是寄放藥品再結算的消費模式,袋子封面少不了「家庭常備」、「平安良藥」等字樣,搭配騎著白馬圖騰,意味著送藥的快速或準確性,或用八卦等圖案代表平安意象,讓不少人當時掛在家中牆上求平安。而寄藥包的服務,也反映出日治時代交通不便與就醫困難的時代背景。

寄藥包因裡頭裝的藥品有著不同的設計,右圖騎白馬送藥的圖象代表送藥快速準確。(高偲僑攝)
寄藥包因裡頭裝的藥品有著不同的設計,右圖騎白馬送藥的圖象代表送藥快速準確。(高偲僑攝)

寄藥包因裡頭裝的藥品有著不同的設計,右圖騎白馬送藥的圖象代表送藥快速準確。(高偲僑攝)

藥廠雇用業務代表,他們將許多常用的藥品分裝放入藥包袋中,再到各村銷售,並把藥包袋寄放村內部分人家,假若村內有人有使用某項藥品,就將其註記在藥包袋上,業務代表來時再付費。

其中,寄藥包中必備藥品之一,就是中暑用的「神藥」,過去農業社會務農比例高,人們非常容易中暑,中暑要把握時效性,卻也不可能為了中暑,找診所、醫院診治,因此,黑色膏狀、泡定量的水稀釋才能喝,用來快速緩解中暑症狀的藥品就被稱為「神藥」。

寄藥包中少不了「神藥」,當年光是神藥就有多種品牌。(高偲僑攝)
寄藥包中少不了「神藥」,當年光是神藥就有多種品牌。(高偲僑攝)

其他袋內常見的藥品,還有為了解決,因為公衛環境狀況不佳而出現的寄生蟲與疔瘡等常見疾病的藥品,分別有愛兒菜(驅蟲藥)跟粒仔膏(貼疔瘡處的膏藥)。

而這些藥品的看來復古的包裝與設計,可是具有其重要的溝通功能,像是疔瘡用的粒仔膏,名字卻是「葉仔膏」,是因為「葉」和「粒」的台語音近,便於人們辨識。

此外,不能不提的經典,則是氣喘藥,受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普遍貧窮影響,人們沒有錢看病,也無看病意識,病灶長期累積就變成氣喘病患者,讓氣喘藥成為台灣民眾少不了的居家常備藥,但不論是寫喘息散/丹,或是喘息必寧散,念起來拗口,更讓人們難以理解它的功效,藥商靈機一動,畫上蝦子、烏龜、掃把,用這三個圖樣來傳達「蝦龜掃」(氣喘病台語)意象,讓人們一看就知道裡面是氣喘藥

當時氣喘病多為年紀較長者,所以在長者圖象下放了「蝦、龜、掃」象徵氣喘病。(高偲僑攝)
當時氣喘病多為年紀較長者,所以在長者圖象下放了「蝦、龜、掃」象徵氣喘病。(高偲僑攝)

不論這些藥品,在現代是否仍被知曉,但回頭看畫風直接並富含意象的設計,反而增添了不少藝術性、話題性。這也讓從小就喜歡繪畫、藝術的第二代藥師吳嘉文,一頭裁進收藏的世界。

而相較於父親單純的個人喜好,對傳承文化有興趣的第三代藥師吳至鎧來說,這些懷舊物品可是記錄當時社會背景與民風的最佳代表。更讓這些在家族第一代就當紅的藥品與相關週邊,在三代藥師心中起了不同的化學變化,意外串起了家族情感,使得他們不論外界怎麼變化,都能身處在心中的歲月靜好。

藥局門口櫥窗放滿1920-1990年代家喻戶曉的經典藥品及周邊商品。(高偲僑攝)
藥局門口櫥窗放滿1920-1990年代家喻戶曉的經典藥品及周邊商品。(高偲僑攝)

更多人物誌Persona報導

👉我們買了80年老酒家!走過一甲子 吳家藥局三代的在地文化修復之路

👉與神同行30年!攝影師陳逸宏朝聖之路 白沙屯媽轎下未曝光的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