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野言論爭議、中烏元首通話、香港國安法事件和本周更多重要故事

設計圖片:絨布面料製作的中國(左)與烏克蘭(右)國旗
與西方不同,北京試圖在俄羅斯的入侵問題上表現出中立態度。但它從未隱藏與莫斯科的密切關係,也從未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2023年4月底的這一周,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的立場再度引起國際社會關注。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談論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時提出「質疑主權論」,引起多國不滿。中國外交部試圖降溫之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r Zelensky)通了一通國際社會期待已久的電話。

本周也接連湧現有關中國《香港國安法》的事件:一起據信是該法頒布以來首次有港人懷疑因在海外發表言論而遭國安警察拘捕的案件引起日本輿論關注,與此同時,原民主派工會幹部據信遭國安警察約談後放棄申請五一勞動節遊行許可,並情緒崩潰。

剛剛過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上新聞內容受到讀者的關注。如果你錯過了它們,我們帶你一一回顧。


1.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否定前蘇聯國家主權言論引輿論大嘩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使館一場活動上致辭(中新社圖片19/4/2023)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經常發表爭議性言論,此前曾說孟晚舟被捕是因為「白人優越感」,辱罵法國著名學者是「小流氓」,說台灣「統一」後要進行「再教育」等。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盧沙野4月21日接受法國電視台LCI訪問時說:「從國際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說那些前蘇聯國家沒有有效的國際法地位,因為沒有國際協議認定他們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使館24日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言論為「個人觀點」,並下架稍早發佈的訪談全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重申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但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批評說,外交官不應使用這種言辭,法方全力聲援受影響國家,強調這些國家邊界不可侵犯。

此前,法國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召見中國駐當地大使要求解釋,烏克蘭總統顧問也譴責相關言論。80名歐洲議會議員發表公開信,呼籲法國政府將盧沙野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並驅逐出境。

多名國際關係學者向BBC中文分析指,盧沙野言論看似只是小錯誤,卻「致命性傷害」了中國歐盟關係,讓歐洲的親中派「一言驚醒夢中人」,也使此前對北京示好的馬克龍陷入尷尬。

2.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習近平首次與澤連斯基通電話 國際社會期盼和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26日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這是兩人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次通話,外界也寄希望於中國利用自身對俄的影響力,促成俄烏戰爭的結束。

澤連斯基在他的推特上透露,此次通話時長一個小時。兩人就目前的戰爭交換了意見。最直接的成果是,中國將派遣一位前駐俄大使擔任特使前往烏克蘭,而烏克蘭則將補上已經空缺兩年之久的駐華大使的人選。

歐美等國基本都表達對這次通話的歡迎,希望能夠實現俄烏停火,但在通話後公布的文件中,中方未提俄羅斯撤軍,烏方依然強調了領土回到1991年時狀態,為和談的可能性劃下問號。

3. 三件香港國安法事件:留學日本女生、五一遊行申辦人與黎智英

日本與海外中文媒體近日先後報道一位香港旅日學生遭中國香港國安警察拘捕的消息。香港警察稱,被捕女子涉嫌《香港國安法》下的「煽動分裂國家」罪,目前正保釋候查,另有說法稱她已被要求交出護照。

來自日本的消息稱,被捕女生被指控觸犯《香港國安法》的言論是她在日本期間於網上發表,並將至稱為「中國《香港國安法》域外適用第一例」。一些海外評論人士對BBC中文表達了對《香港國安法》具備治外法權的憂慮。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26日稱,此案「損害人們對『一國兩制』的信賴」。

本周初,英國議會跨黨派香港小組(APPG on Hong Kong)發表報告,批評倫敦政府冷待「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遭以《香港國安法》起訴案件。英國外相剋萊弗利(James Cleverly;祁湛明)接受BBC採訪時反駁稱有就黎智英的處境發聲,但要做到持續發聲,就必須持續接觸中方。

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先後就英、日兩國的評論「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公署批評英國議員報告「打著新聞自由幌子大肆破壞香港法治,為反中亂港分子撐腰說項,赤裸裸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批評松野博一言論「完全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睜著眼睛說瞎話,用心險惡、令人不齒」。

同樣在本周,已解散的民主派工會職工盟前主席黃迺元原本以個人名義申請舉辦五一勞動節遊行,但在26日傳出被當局帶走。

黃迺元其後宣佈取消遊行。與他一起申請遊行的杜振豪稱,「詳情限於《港區國安法》第63條無法透露」,說明他應該曾被國安警察接觸過。依照該段《香港國安法》條文,配合辦理國安案件的組織及個人須保密內容。

4. 台灣八旗文化出版人富察延賀證實接受中國國安調查

一位女士在書店內閲讀台灣社運書籍
富察成立的八旗文化出版不少中國歷史和政治題材書籍,部分被視為中國禁書。

台灣八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富察(本名李延賀,又稱富察延賀)3月赴中國大陸探親時,疑在上海被「秘密拘捕」。中國國台辦4月26日證實,富察因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正接受大陸國安機關調查。

八旗文化曾出版多部中國禁書,外界質疑是否遭到中國官方清算,並聯想到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上周稱,政府會提供家屬必要的關懷和協助。

富察失聯的消息由其友人、美籍中國流亡作家貝嶺在社交媒體率先披露。貝嶺對BBC中文說,估計中國有關機構最想知道的是,富察作為曾在體制內的人,如何會變成今天的他,「要知道他在台灣做的所有事情,不只是出版,而是他整個變化怎麼樣構成」。

5. 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 核武發展成焦點

美國總統喬·拜登(中右)與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在白宮迎接韓國總統尹錫悅(中左)與夫人金建希出席國宴(26/4/2023)
尹錫悅(中左)此行為12年來首次有韓國總統訪問美國。

韓國總統尹錫悅24日抵達美國訪問六天,會晤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

雙方達成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以應對朝鮮的核威脅:美國同意定期向韓國部署美國核潛艇,並讓韓國參與其核規劃。作為回報,韓國同意不發展核武器計劃。

拜登表示,這份名為《華盛頓宣言》(Washington Declaration)的協議將加強美韓合作;尹錫悅稱這標誌著美國前所未有的承諾,即通過核武器加強防禦阻止攻擊,保護美國盟友。

宣言發佈之際,朝鮮進行了創紀錄數量的彈道導彈試驗,人們對朝鮮核威脅的擔憂日益加劇。

您也許還會對本周的這些故事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