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泰康鑑定13古物 還原歷史價值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以往古物認定,以年代籠統認定,但卻缺乏對古物件全方位研究,文資處日前委託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針對十三件「一般古物」進行研究,希望日後能或許向中央提報為「重要古物」或「國寶」;其中「鄭成功草書」深具希望,至於「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盧泰康認為比起現存台灣博物館的畫像,更能忠實且完整保存原作的真實面貌。
盧泰康將對十三件古物的研究成果,發表出版《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台南瑰寶大揭密》,昨日於誠品書店舉辦發表會。
盧泰康說,被列為「國寶」的「鄭成功畫像」,因狀況不佳且經修復,反而不如台南這件摹本,更忠實且完整保存該物件在西元一九一○至一九一一年之間的真實原貌;他認為現存於台博的作品,雖列為國寶,然對於古物的藝術風格、形式特徵、所屬年代、工藝技法、具體價值與重要性,並未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分析。
盧泰康從鄭成功的衣服龍形非明代團龍而是清代的群龍,以及帽子和色料等,認為不該斷然認定是十七世紀的明末清初,而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清代為宜。盧泰康說,他並非想推翻任何文物「地位」,而是希望以往不太受重視的文物研究,應該要更全面性、全方位的進行研究。
至於原來的「仿明鄭成功草書」,改為「鄭成功草書」;盧泰康坦言,經過研究,他認為這件文物具有「向中央呈報」的價值。目前鄭成功草書文件流傳多,這件除日方資料有所記載,且詩詞內容、印章、書寫體,若說由鄭成功本人書寫,「可信度相當高」;他希望各界能更重視傳世文物的文化意涵、歷史與科學等多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