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燕跌倒須開刀清除血塊 長者保命防跌,居家9招練肌力

60歲的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在臉書上公開自己住院消息,原因是她上個月跌倒,導致右腳踝嚴重腫脹,並動手術將腿部髖關節的血塊清出,因此向市府和市議會請假在醫院慢慢復原中。

不少人好奇,只是跌倒造成的右腳踝腫脹,竟會嚴重到需要手術清除髖關節的血塊?

(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在臉書貼出髖關節手術後,在醫院休養的照片。圖片來源 / 盧秀燕臉書)

腳部跌倒扭傷,出血大多人體自行吸收,血塊不至於跑到髖關節

振興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治醫師黃祥霖說,如果是腳部跌倒扭傷,扭傷部位的骨頭、肌肉和韌帶,是有可能出血產生血塊,「但是一般情況,這樣的血塊是不太可能跑到髖關節,甚至到需要開刀的程度。」

「可以想像一塊豬蹄膀,如果它的脂肪和肌肉中間出血,血塊會把脂肪撐開,接著組織會吸收,因此並不需要特別去清除血塊。」黃祥霖認為,如果髖關節有血塊,比較有可能是靜脈栓塞產生的血塊,或是髖關節骨折產生的出血。

長者靜脈回流功能變差,靜脈栓塞易造成「經濟艙症候群」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也說,腿部髖關節血塊和靜脈栓塞較有關聯。

「髖關節有血塊,比較像是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林瀛洲解釋,因為人們搭飛機時有高空壓力,且大多數時間在機艙內都坐在位子上,很少起身走動,所以靜脈回流不好,血塊可能跑到心臟、肺部或髖關節等處產生靜脈栓塞。

另外,有些人腿部靜脈瓣膜功能異常,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心臟,累積在靜脈形成靜脈曲張,也較可能使血塊流到髖關節,「這也是常勸老人家要多走、多動的原因,」林瀛洲說。

(國健署推出相揪測六力QR Code,提供長者瞭解自身的行動力好不好。圖片來源/國健署)

人類演化可以直立行走,創造了文明。然而人到了一定年齡,隨著肌力和骨骼的退化,行走之間都要注意避免跌倒,因為骨折產生的行動不便,對生活品質影響甚鉅。

跌倒代價高,手腕、肩膀、髖關節都可能是受傷重災區

黃祥霖指出,一般人跌倒,正常反應會先用其中一隻手去支撐防跌,因此受傷部位大多是先在手腕或手指頭處,再來才是肩膀碰地,之後則側身撞地而使髖關節受傷,「年長者如果不是因為頭暈等問題跌倒,練好核心肌群會比較不怕摔跤。」

醫師建議,65歲以上長者應多做體適能訓練,其中一項訓練平衡感,更是林瀛洲建議很值得做的運動,另外還有負荷概念的肌力訓練,都能幫助長者「保命防跌」。

國外醫學會建議,長者健檢要加防跌篩檢,以便及早介入預防

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英國老年醫學會(British Geriatrics Society)及美國骨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edic Surgeons)都建議,年過65歲,健檢時最好加一項「防跌篩檢」,詢問以下3個問題:

1. 「過去一年內是否曾經跌倒過?」

2. 「最近是否因為跌倒而就醫?」

3. 「行走或平衡有困難嗎?」

如果其中一項是肯定答案,未來再跌倒的風險高,應儘快進行多重因素跌倒風險的評估與介入措施。

居家9動作,養好平衡感和肌力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關注長者因高齡帶來的失能風險。國健署參考世衛組織的「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失能6大指標,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行動能力就是其中一個關鍵。

(長者在家扭毛巾,也可以練習手部肌力。圖片來源/國健署)

國民健康署根據歐盟「長者活力體能訓練手冊」,建議長者可在家裡常做以下9個動作,可提升肌力、平衡感、靈活度及心肺功能。

1. 輕鬆步行:步行時保持能和旁人對話的速度,但感到輕微費力。

2. 扭毛巾:緩慢地扭一條小毛巾,並盡量用力扭。

3. 舉水瓶:雙手各握水瓶,手肘朝胸口方向彎曲,將瓶子舉到與肩膀齊高。

4. 起立坐下:坐在有扶手的穩固椅子上,腳踩地板站起維持1秒再坐下。

5. 上下樓梯:扶著扶手上下樓梯,如果有信心的話可不用扶手。

6. 邊拍氣球:直線向前走,同時做氣球在左右兩手間互相拍打動作。

7. 走8字步:地上放2瓶水,間隔1公尺以上,在瓶子之間走一個「8」字。

8. 手臂向上:坐著或站著,雙手互扣並把手臂向上拉直。

9. 腿部伸展:坐在椅子上,左腿伸直,雙手放在彎曲的右膝蓋上,再換邊做。

延伸閱讀:

熟齡族「保命防跌」! 居家3招鍛鍊臀腿肌力

運動前中後吃什麼?營養師教你增肌減脂的運動飲食原則

高齡防跌「藥」小心!當心這12類藥物副作用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