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購物、路邊取貨已殞落,因疫情崛起的新趨勢不再具優勢

電子商務在疫情間蓬勃發展,也帶動直播購物、路邊取貨等新商模興起,一度被視為電商時代下最具潛力的商業模式,然而隨著疫情趨緩,風潮也隨即消退。

Instagram 上週四(16 日)宣布關閉在直播中標記產品的功能;美國零售巨頭 Walmart 也於上個月全面終止開車自取服務。究竟這 2 項起初前景可期的趨勢,為何近期紛紛跌落神壇?

疫後消費模式回到從前,「新趨勢」不再具優勢

上述服務在疫情期間一度被視為重大趨勢,各大零售品牌無不投入鑽研電子商務和非接觸式購物,希望維持住自家業績。但防疫政策鬆綁後,消費者重回門店購物,非接觸式購物優勢不若以往,也就不會是品牌發展的主力,計畫陸續遭到擱置。

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這些新趨勢也不一定好用。財務諮詢顧問公司 AlixPartners 業務經理 Joel Rampoldt 直言:「零售技術投資往往會忽視人們喜歡的購物方式,要找出消費者與品牌舒服的互動模式,才能長久經營。」

萊爾富數位商務處處長葉育堅在談及自助結帳時也曾說道:「自助結帳機立意雖好,但對不熟悉的消費者來說,還是耗時、難用,排隊讓員工結帳反而更快。」若新科技無法解決消費者痛點,僅能解決老闆的問題,導入這項新科技勢必很難成功。

從另一方面來看,零售商也無法再為新科技無限制「大撒幣」。根據美國電商媒體 Digital Commerce 360 於 2 月份的調查顯示,消費者的電商支出成長率已連續 6 季不如預期,最高僅來到 10.7%,較 2020 年動輒 45% 至 50% 的成長率形成鮮明對比。

2022 年電子商務銷售僅占美國零售總額的 14.6%,較前一年比沒有成長;而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統計,目前台灣的電商滲透率達 11.5%,預估即使到 2030 年,也只能成長到 20.3%,電商發展漸漸碰上天花板。

模式混亂、退貨率高,科技巨頭跟直播購物分手

直播購物主要是從 2016 年阿里巴巴的「光棍節」活動開始興起,並於 2019 年在中國雨後春筍般冒出。

根據市場研究機購 Insider Intelligence 的統計,2021 年光在中國,直播購物銷售額就已達 3,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2 兆),市場規模之大,也讓美國各大品牌紛紛推出自己的直播購物節目。相較於電視購物,直播購物的優勢在於消費者可以即時問答解決心頭疑慮,互動率也更高。Walmart 在 2020 年的第一場直播購物活動獲得的瀏覽量,比預期高出 7 倍。

然而,直播購物近期也陸續「卡關」。根據研究公司 Morning Consult 最新的調查顯示,有 78% 的受訪者表示從未參加過直播購物活動,也只有 31% 的受訪者看過或聽過,顯示直播購物無法跨出同溫層。

與中國直播購物市場以淘寶、抖音為主力不同,其他地區直播購物發展過於碎片化,各品牌在各平台的直播商模皆不同,有些甚至無法直接在直播中下單,拉低轉換率。另外,雖然直播氛圍讓消費者容易下單,部分商品轉換率甚至可高達 40%,但後續退貨率高也是問題,尤其高單價商品如珠寶,甚至有高達 80% 的退貨率,對平台造成不小困擾。

上述因素,讓許多在風頭上投入直播購物的科技巨頭紛紛決定跟直播購物「分手」。如 Meta 已決定將重點轉到 Reels 上,取消了 Facebook、Instagram上的直播購物功能,理由是「讀者的觀看行為正轉向短影音」;美國零售品牌 The Fresh Market 和 Walmart 合作的直播購物新創公司 Firework 近期已裁員 10% 。

即使是直播購物的主戰場——抖音也在此栽跟頭,他們發現如果商業購物內容超過用戶動態的 10%,使用者在 App 上花費的時間和參與率就會開始下滑,促使抖音開始將用戶的商業訊息從 30% 降到 20%。

相較於路邊取貨,店內取貨能提高客單價

參考得來速概念,疫情期間美國的「路邊取貨」大受歡迎,讓在消費者不離開汽車的情況下,就能獲取網購產品。但在疫情間靠路邊取貨帶來 350 萬美元商機的 Walmart 卻在上個月將最後 2 間保有此服務的門店終止路邊取貨服務。

Walmart 路邊取貨(Store Pickup)服務。 圖/Walmart 官網
Walmart 路邊取貨(Store Pickup)服務。 圖/Walmart 官網

儘管 Walmart 全球公關長 Felicia McCranie 表示,「這是經過考慮,希望提昇總體服務」所做出的決定,卻也反映出只讓消費者路邊取貨的商模無法穩定運行。另外包含 Costco、美國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也紛紛停止該服務。

事實上,網購後到實體店家取貨的人並未減少。根據美國財經媒體 PYMNTS 的統計,有約 33% 的網購消費者(約 1,600 萬人),選擇網購後到門市或開車取貨。然而在這 2 個選項中,開車取貨對消費者並無特別的吸引力,而零售品牌也紛紛發現,讓消費者進入商店中獲得的收益,比從汽車上取貨多更多。

消費者二次進到店內,就有機會針對零食、日用品等再消費,提高客單,例如超商取貨、蝦皮店到店皆是採取此商模。Rampoldt 表示:「只要好好建構店內的取貨流程,絕對有讓消費者再消費的機會。」

疫情後誕生的新趨勢,不再是零售商決策的重中之重,在沒有獲取更高受益的情況下,也迫使零售業不得不放棄他們曾經投入大筆預算的商業模式。不只依賴新科技,真正解決消費者「痛點」,才能創造雙贏。

資料來源:Modern RetailPYMNTSForbes

更多報導
人、貨、場一次搞定!OrderPally 社群開店平台協助個人賣家流量變現
Walmart 與 TikTok 合作直播導購!零售巨頭看上什麼?
不賣廣告、不搜集個資,Discord 如何跨出遊戲界挑戰傳統社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