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柯文哲訪美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預計4月8日起「訪美」三周,據媒體報導,極可能因為與蔡英文的訪美時間重疊,難免有焦點轉移的「失焦」之慮,因而削弱了其效應;同時,也由於柯文哲前此對美國將台灣視為「馬前卒」的棋子,發過不平之鳴,恐怕不為美國人所喜。因此,總體來說,對柯文哲的出訪,頗帶有點「看把戲」的心態,嘲諷批評之聲多,而樂觀其成、施以鼓勵者少。

在藍、綠兩黨中人的「親美」、「媚美」的政策下,台灣的政治人物,幾乎都將能夠出訪美國,甚至只要能踩上美國的土地,就引以為傲,歸來便能驕其鄉人、累積政治資本的心態下,柯文哲的出訪,在我看來,反而才是真正具有「主體性」的外交策略,而足以別異於藍、綠兩黨所令人不恥的「朝貢」、「述職」,唯美國馬首是瞻、甘作傀儡的作風。殊不解為何台灣社會居然卻會吝於給予一些期待與掌聲。

民眾黨所標舉的「等距外交」主張,不即不離、不偏不倚,唯以台灣的實質利益為優先考量,而展現出不卑不亢、獨立自主的風範,豈非正是所有的外交都應遵行的基本原則嗎?為何一到了台灣,一切都轉成了笑柄?

長久以來,台灣的政治人物都必須先通過美國的「面試」,才能確保其在台的存在價值,而美國也藉用著開放的城市、會面官員的層級,展示其對台灣政治人物「忠誠度」的評分,台灣雖自詡為「民主」,但真正能「作主」的,卻不是本國人民,而是美國政府,這是多荒謬的「民主」?多「矮化」的國格?

民眾黨柯文哲雖是「未能免俗」地欲參選2024台灣總統大選,也必須依慣例前往美國「試水溫」,以爭取美國的認可與支持,但恐怕未必能真正通過「面試」這一關。但是,先行拋出「等距外交」的主張,雖是不會討喜,無疑卻也彰顯了台灣的「主體性」,同時,更足以讓美國明白,台灣還是有另外一種聲音的,這正是柯文哲出訪美國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台灣人不作「應聲蟲」,更不作「叩頭蟲」,台灣的總統不是「兒總統」,不是「傀儡戲偶」,台灣自主、台灣優先,站穩這個立場,台灣才有真正的未來。

(作者為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