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灣的高等教育如何死於教育官僚之手

作者/獨立評論
文/王盈勛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台灣的高等教育發展補助計畫,在歷經了10年時間、千億元經費的頂尖大學與教學卓越計畫之後,又推出了預計5年、總額800多億所謂的「高教深耕」計畫,並且在日前公布了審查結果。

因前期的計畫被批評獨厚特定學校、又重研究輕教學,教育部宣示這次的計畫必然大不相同,會修正頂大與教卓計畫的缺失,有部分學院中人,也寄予很高的期望。

我在獨立評論先前的文章就已提到,這些計畫問題的根源,根本不在於這些計畫是叫做A計畫或是B計畫,而是在於計畫這二字的本質,及推出這些計畫的官僚心態。

這兩件事未改,不管計畫叫什麼名字,都無力扭轉納稅人的錢白花、台灣高教繼續沈淪的趨勢。

令人遺憾的是,高教深耕計畫審議結果證明,這種審查不但只是個騙術,而且還是個不太高明的騙術。

教育部大費周章,搞得全國大學人仰馬翻,但他們唯一做的事,卻只是在既有的頂尖大學與教學卓越計畫上,加了一頂高教深耕的帽子而已,其他根本沒變。

▎ 換湯不換藥的高教深耕計畫

首先,為了回應外界頂大拿走太多經費,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批評,教育部宣稱,打國際杯的大學將會大幅減少,同時也將降低其總預算。

但實質上,這不過只是個障眼法。審議結果公布,4校取得國際杯的資格,總金額表面上看來也的確降低了,但被「踢出」頂大的8校,政治大學拿到2億8千多萬、師範大學2億元、中興大學3億元、中央大學4億1千多萬、中山大學2億5千萬、台灣科技大學3億1千萬等等。

這些學校,對於這樣的審查結果幾無異議,就算有也只是做個樣子,何以故?因為他們拿到的經費,與他們列名頂大時拿的錢相差有限,有些甚至縮小的幅度,還低於4所所謂的國際杯大學。

說穿了,這些學校是輸了面子,但未必輸了裡子。把這些「前頂大」學校拿到的經費,加上新國際杯4校拿到的補助,實則也與先前頂大經費佔比頂大與教卓總額相去不遠。

此外,頂大與教卓計畫被批評重研究、輕教學,教育部也說要改,但教學好不好,很難跨校比較,所以教育部就來個通通有獎,除了一兩所瀕臨倒閉的學校,都拿到了教育部的高教深耕補助款。

在這兩大「對外有交代」的邏輯夾擊之下,高教深耕宣稱要發展大學特色的目標,不過只是拿來微調、妝點門面的說法而已。

▎ 這種結果叫高中生都選得出來,何必請國際名校校長?

從教育官僚的角度來看,他們大概覺得這是高招。對外可以說教育資源分配更平均了;對內又可以避免這些學校的反彈壓力,一切沒變,只是發經費的名目變了。皆大歡喜,何樂不為。

但這些教育官僚的殘忍之處在於,他們忙著自保、演這場無謂的大戲,賠上的卻是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以及無數國家高教人才的寶貴時間與精力。

教育部號稱,找來了全球前50大大學校長級的人物來審國際杯計畫。但是按照教育部的心態與審查標準,任何一個台灣高中畢業生,應該都能在5秒鐘內選出台清交成來打所謂的國際杯,哪需要這樣的國際評審?

而按照學生人數給補助的說法聽來很有公平正義精神,卻令人納悶,按學生人數給經費,一樣在5秒鐘內就能用excel程式完成工作,又何勞全國100多所大學千萬教師,犧牲研究與教學的時間來寫這些計畫書?

依照教育部的分配邏輯,我們根本不需要任何計畫──依大學聯招分數與學生人數排名分配經費即可,大學就作他們原本想做的事,必然還更有大學「特色」。教育政策需要計畫,是對教育有遠見、有想像、有判斷、有取捨,而不是作法和稀泥,骨子裡卻又透過計畫加強官僚管控。

我們的高等教育,與前面10年的頂大與教卓時期相較,歷經了了政黨輪替、也面臨少子化衝擊、與國際高教環境丕變等挑戰,但唯一沒變的,就是教育官僚的心態與作法。但因為他們沒變,除了口號改變,也就什麼都沒變。

高教深耕計畫看似什麼都有,就是國家高教發展方向沒有,宣稱的大學特色也不會有。

【延伸閱讀】台南憑什麼吸引日本人?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美中貿易大戰一觸即發 台灣呢?
被世衛大會擋於門外 承認吧!國際空間正限縮
少年們的煩惱 我還能透過教育翻身嗎?
沒有永遠的公主 也沒有永遠的灰姑娘
弄潮兒川普大君所掀起的國際新風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