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糞便」就知肝癌治療成效! 榮陽交團隊從糞便細菌找到免疫治療新指標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用「糞便」來救命,最新連肝癌也受惠!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的肝癌團隊今(7)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以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腸道中有好菌相的病患,不僅免疫治療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明顯較高,可望成為有效的指標,來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

事實上,醫學上早利用糞便來救人,像是因為困難梭菌感染而導致長期腹瀉的病人,不但容易復發且難治療,但利用俗稱「糞便移植」的微菌叢植入,治療成功率遠大於抗生素治療,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黃怡翔領導的肝癌團隊,則是從2018年起,進一步針對41位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患者,在治療前收集糞便檢體,並與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較分析,後續再另以33位肝癌患者的檢體做分析驗證,結果發現從糞便細菌可以尋找肝癌免疫治療的新指標。

黃怡翔指出,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指標來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

研究團隊發現,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糞便以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在那些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研究團隊觀察到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擬桿菌門);相反地,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是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厚壁菌門)、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厚壁菌門)占大宗,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

黃怡翔說,整體而言,腸道內有好菌相的病患,其肝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存活率皆明顯較佳。根據統計預測,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是最佳情況。

黃怡翔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腸道細菌,與人體的營養、代謝、免疫等機能息息相關。不只是肝癌,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菌叢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儘管腸道菌叢對於腫瘤治療仍未臻明確,但有一些研究發現毛梭菌具有抗發炎的潛力,而普雷沃氏菌則與發炎失衡有關,這些可能都是腸道細菌影響免疫療法的原因。

研究團隊成員、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強調,台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的盛行區,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病患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以對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合作的這一項研究成果,不但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工作到一半突然「斷片」… 不是累而已!醫警告兩類人快檢查

流「黃膿鼻涕」小心藏大問題! 這病上身恐爆蜂窩性組織炎還傷視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