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成功解碼兔耳袋狸基因組
在與原住民護林員和保育管理者的合作下,悉尼大學及其他機構的科學家成功解碼了現存的兔耳袋狸(Macrotis lagotis)和已滅絕的小兔形袋狸(Macrotis leucura)的基因組。
袋狸是一種獨特的有袋動物,屬於袋狸科(Thylacomyidae),其中包括現存的兔耳袋狸和已滅絕的小兔形袋狸。這些動物對澳洲原住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其名稱來自於尤瓦拉雷語(Yuwaalaraay)中的「Bilba」(羅馬語,有同學的意思)。
袋狸曾經是沙漠地區人們重要的肉食來源,其長長的黑色尾巴末端有白色的絨毛,在愛情和婚姻相關的文化習俗中具有深遠的象徵意義。原住民的知識、袋狸的歌謠、儀式和故事在整個澳洲廣為流傳,即使在袋狸已局部滅絕的地區,其與這一物種的緊密聯繫依然存在。
由於袋狸數量減少,導致原住民知識和土地管理實踐的喪失,這已被認為是袋狸在自然環境中持續存在的一個威脅。歷史上,兔耳袋狸廣泛分佈於乾旱和溫帶地區,而小耳袋狸則僅限於沙漠地區。
兩種袋狸的數量減少主要歸因於歐洲殖民者引入的外來物種,特別是貓和狐狸的捕食、歐洲兔的競爭,以及文化火災管理模式的改變。不幸的是,小兔形袋狸已經滅絕,最後一次目擊是在1931年,儘管有可能在1960年代某些沙漠地區仍有殘存,它在中部沙漠的原住民中廣為人知。
「我們完成的兔耳袋狸參考基因組是目前質量最高的有袋動物基因組之一,僅由九段組成,代表了袋狸的每條染色體,」悉尼大學的Carolyn Hogg教授說。
這一基因組為了解袋狸的生物學、進化及其種群管理提供了寶貴的見解。Hogg教授及其同事使用動物園袋狸的DNA進行了基因測序。他們還首次從1898年收集的一個標本頭骨中創建了已滅絕的小兔形袋狸基因組。
雙向科學 理解如何不喝水在沙漠生存
「這有助於我們了解袋狸獨特的嗅覺,以及牠們如何在不喝水的情況下在沙漠中生存,」Hogg教授說。
「更重要的是,這一基因組正被用來管理動物園、圍欄保護區和島嶼上的袋狸種群。通過選擇適合的個體進行轉移和釋放,我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它們的基因多樣性,從而增強了種群適應變化的能力。」
研究人員還利用袋狸基因組開發了一種更精確的糞便測試方法,以補充原住民護林員現有的傳統土地使用實踐。
「我們對袋狸瞭解很多——牠們住在哪裡,吃什麼,怎麼追蹤牠們,」來自西澳大利亞Kiwirrkurra原住民保護區的護林員Scott West說。
「使用iPads進行地圖繪製和相機監測是很好的方法。DNA分析還能幫助檢查袋狸是否有親緣關係,牠們來自哪裡,以及牠們走了多遠。」
「將傳統方法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袋狸及其保護方法。這就是所謂的『雙向科學』。」
這一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Queensland Government cc By 4.0
圖片來源: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cc By 4.0
參考論文:
1.Extant and extinct bilby genomes combined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 improve conservation of a unique Australian marsupial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