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2.0

研究曝泡菜「這樣吃」會致癌!醫揭泡菜鍋1吃法最安全 完整保留活菌

健康2.0

你愛吃泡菜嗎?尤其冷颼颼的天氣來一鍋泡菜鍋,全身都暖起來!大家都知道泡菜是發酵食物,但醫師提醒,泡菜的食用方法若不正確,不僅可能導致營養和益生菌全流失,更有機會生成致癌危險物質。

 

泡菜油炒、烘烤 小心釋放2大致癌物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指出,經過適當發酵的泡菜,其亞硝酸鹽含量原本就已非常低,但若長時間高溫油炒或烘烤,可能會產生亞硝胺(N-亞硝基化合物)與丙烯醯胺這兩種危險物質。

 

韓國食品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泡菜原料如白菜、蘿蔔等,本身含有硝酸鹽,在發酵過程中會轉化為亞硝酸鹽;若與蛋白質來源(如海鮮醬、加工肉品)一起高溫烹煮,可能生成國際公認的致癌物NDMA。

 

此外,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研究,當食物中的糖分與胺基酸,在高於120℃的條件下反應時,例如泡菜煎到焦香酥脆時,就可能產生丙烯醯胺;這種物質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A類致癌物。

看更多:做菜3壞習慣恐吸超毒油煙、罹肺癌!譚敦慈每天煮飯 不藏私公開做菜祕訣

 

高溫破壞泡菜營養價值

蕭捷健進一步說明,泡菜中的益生菌最怕高溫,加熱後這些好菌幾乎全部陣亡,即使是短時間加熱,泡菜中的益生菌活性也幾乎完全喪失。

 

此外,泡菜中的維生素C是抗氧化的關鍵,但這種維生素對熱非常敏感,當水煮或長時間加熱時,維生素C會大量溶出至湯汁中或直接被破壞。而泡菜中的多酚、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對亞硝胺有抑制作用,但高溫也可能降低這些物質的活性。

看更多:很多人不知道!婆媽最常用「這罐調味料」竟藏益生菌 不是泡菜味噌

 

不同烹調方式影響安全性

蕭捷健表示,不同的烹調方式會影響泡菜的營養與安全性,掌握技巧就能吃得更健康。他將泡菜的加熱方式分為高、中、低3種風險組別:

 

  1. 高風險組:烤泡菜、泡菜煎餅、泡菜炒豬肉(油溫180℃),可能產生超標的丙烯醯胺及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s)等致癌物。建議高溫烹調時,盡量縮短泡菜的烹調時間。

  2. 中風險組:泡菜炒飯(快炒2分鐘),維生素剩50%,益生菌全滅。泡菜鍋滾煮10分鐘,營養溶於湯中,起鍋再加泡菜更安全。

  3. 低風險組:涼拌泡菜(無加熱),可完整保留活菌與營養,腸道最開心。

看更多:日本300位名醫票選10種健康食物防骨鬆、降膽固醇!酪梨、花椰菜都上榜

 

蕭捷健提醒,天氣寒冷時,許多人喜歡來上一碗暖呼呼的泡菜鍋,建議記得起鍋後再加入泡菜,如此一來既能吃得開心,又不傷身。透過正確的食用方式,就能將泡菜的風味與營養發揮到最大。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蕭捷健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煩躁、水腫、想退火?中醫激推這幾種「天然涼補水」 吃1味降火
豆輪不是豆製品 魚豆腐、百頁豆腐也不是豆 熱量爆表根本像吃肥肉
這些食物都在默默奪人性命!預防癌症、糖尿病、腦中風快吃它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研究證實:2類蔬果可讓癌細胞「自殺」 預防大腸癌這樣吃最有效

研究證實:2類蔬果可讓癌細胞「自殺」 預防大腸癌這樣吃最有效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4年公布資料,「大腸癌」連續多年穩坐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之冠,每年新增病例超過1萬7千人。腸胃科醫師陳保中提醒,45歲以上民眾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陽性,則需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在癌變初期即早發現、即時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晚上不吃會瘦?醫揭吃澱粉「2時段」:不怕胖又增肌

晚上不吃會瘦?醫揭吃澱粉「2時段」:不怕胖又增肌

許多人為了減重而拒吃澱粉,但其實選對時間與方式攝取,有助於增長肌肉。減重醫師蕭捷健提到,當一餐吃下超量澱粉,身體會啟動「脂肪儲存」模式,一天的澱粉量應分散到三餐,身體才有時間消耗。另外,有些人刻意不吃晚餐,但將澱粉安排在白天活動量高的時候,就不用怕吃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2食物是健康殺手!營養師曝「這款」餐餐吃 台人每天攝取逾建議值2倍

2食物是健康殺手!營養師曝「這款」餐餐吃 台人每天攝取逾建議值2倍

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許多人以為自己還年輕或沒有家族病史,疾病就不會找上門,然而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台灣成年人平均每日鹽攝取高達9~10克,是建議值的2倍以上;而超過95%的成年人蔬果攝取不足,也成了慢性病的溫床...

CTWANT ・ 12 小時前
減重醫大推「1甜品」! 一碗就能燃脂:防脂肪肝、護腸道

減重醫大推「1甜品」! 一碗就能燃脂:防脂肪肝、護腸道

眾多研究發現,腸道攸關全身健康。醫師蕭捷健推薦一款有助燃脂的甜品「綠豆湯」。他表示,因為綠豆富含纖維與抗性澱粉,當大腸內菌叢遇上高纖食物、抗性澱粉發酵而來的乙酸,可減少肝臟與內臟脂肪,效果如同低碳飲食。此外,抗性澱粉有助於培養腸道好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沒吃肥肉膽固醇仍狂飆!「4族群」最危險 營養師示警:小吃別當正餐

沒吃肥肉膽固醇仍狂飆!「4族群」最危險 營養師示警:小吃別當正餐

很多人平時只吃1顆蛋,或不愛吃炸物與肥肉,膽固醇仍不斷飆升,恐落入高油陷阱。營養師高敏敏分享4種人容易高膽固醇,例如愛喝飲料的人,高糖飲食會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還有若將小吃當正餐,也要特別注意,水餃、鍋貼等含大量飽和脂肪,導致膽固醇升高。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蔗糖、代糖哪個較毒?台大院長解答:它很傷腸道健康

蔗糖、代糖哪個較毒?台大院長解答:它很傷腸道健康

腸道健康對人體極為重要。台大醫院院長、消化內科權威醫師吳明賢分享其飲食原則,一為吃天然食物、不碰加工食品,一為烹調方式儘量簡單,少碰燒烤。他表示,民眾應吃天然食物,例如蔗糖是好的,但人工代糖不利於腸道健康。醫師劉博仁也曾表示,許多腸道菌相研究指出,代糖也可能會導致壞菌增加,長期會造成腸漏症或是身體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平常身體很好!50歲女肚子悶痛 一檢查竟癌末「下腹部充滿腫瘤」

平常身體很好!50歲女肚子悶痛 一檢查竟癌末「下腹部充滿腫瘤」

謝文斌醫師表示,該名病患當日神情自若,僅訴說過去幾天感到腹部隱隱作痛,並無劇烈不適或明顯症狀,「說最近幾天肚子悶悶痛痛,不是劇烈的痛,而是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其他沒有伴隨什麼特別不舒服。乍看之下病人神色自若,不像有極度疼痛的病症」。謝文斌醫師也追問病史...

CTWANT ・ 19 小時前
台灣十大死因藏驚人真相!「2食物」成隱形殺手 每天必備卻默默索命

台灣十大死因藏驚人真相!「2食物」成隱形殺手 每天必備卻默默索命

台灣人愛命、惜命,卻經常大魚大肉忽略「病從口入」。我國光是2024年,就有成千上萬條寶貴性命被奪走,全因「癌症、心臟病、肺炎、腦中風、糖尿病」等十大死因。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有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看似難以預防的重大疾病,背後都有驚人的共同點,就是「錯誤的日常飲食習慣」,尤其鹽分攝取過多,以及高頻率攝取加工肉品。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不是保健品!研究揭「1類食物」讓大腦年輕11歲:要每天吃

不是保健品!研究揭「1類食物」讓大腦年輕11歲:要每天吃

預防失智症與認知退化,已成重要議題。營養師老辜表示,一項針對美國近千名長者的飲食研究發現,相較於不知深綠葉蔬菜的長者,每天吃1~2份深綠葉蔬菜的長者,大腦年輕了11歲。研究人員認為,深綠葉蔬菜不僅幫助腸道順暢,還能保護大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只是「血糖高」而已?追蹤45萬人研究:「糖尿病前期」讓失智風險多54%…控血糖最簡單的3方法

只是「血糖高」而已?追蹤45萬人研究:「糖尿病前期」讓失智風險多54%…控血糖最簡單的3方法

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截至2022年全台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56萬人,並以每年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其中18歲以上成人盛行率達12%,男女患病比率分別為11.4%及8.9%;且每4人就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許多人以為,僅是「血糖偏高」,又還沒被診斷為糖尿病,就不必太在意?其實這想法大錯特錯,「血糖過高,就像器官長期泡在糖水裡!」不僅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現在更有研究顯示,即使血糖只是略高,都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幸福熟齡 ・ 16 小時前
48歲女甩掉6公斤!營養師給她的建議很簡單:關鍵是「早高蛋白、晚高纖」

48歲女甩掉6公斤!營養師給她的建議很簡單:關鍵是「早高蛋白、晚高纖」

今天來分享一位王小姐的故事。48歲的她身高160公分,體重從66公斤減到60公斤,減重6公斤的關鍵,在於改變早晚兩頓飯的吃法。

姊妹淘 ・ 1 天前
不是橄欖油!「1種油」延緩大腦退化 還能穩定血糖

不是橄欖油!「1種油」延緩大腦退化 還能穩定血糖

酪梨富含營養,萃取出來的酪梨油,更被視為健康飲食好選擇。急診醫師張適恆提到,酪梨油的油酸高達70%以上,研究發現,飲食中攝取大量油酸的老年人,認知功能評量表現較佳,顯示油酸與延緩大腦退化密切相關,甚至降低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另外,一周只要吃1次酪梨,總體癌症發生率下降15%。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李小飛肝癌逝!醫曝「這些症狀」已末期:咳嗽也中

李小飛肝癌逝!醫曝「這些症狀」已末期:咳嗽也中

知名武打小生李小飛(本名李松烟),本月24日病逝,享壽76歲。其子表示,李小飛與肝癌對抗半年,最後因病程惡化必須洗腎,但洗完2天下陷入昏迷就病逝。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名。醫師表示,除非病變處剛好長在肝臟表面,才會有上腹部脹、痛的情形出現,約60%的小型肝癌初期無症狀可察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用抽血、照X光!研究揭「1動作」看出心臟功能與壽命

不用抽血、照X光!研究揭「1動作」看出心臟功能與壽命

「坐下再站起來」這動作,能看出心臟與壽命的秘密。醫師張家銘表示,一篇刊登在今年6月《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研究,追蹤了4千多位中老年人後發現,不能順利坐下、站起來的人,死亡風險比其他人高出3~6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狂運動還是瘦不下來?營養師揭「關鍵真相」  超多人中招

狂運動還是瘦不下來?營養師揭「關鍵真相」 超多人中招

只靠「運動」做為減重策略,不僅徒增身體的疲勞,體重也不一定會下降?嫚嫚營養師於社群分享,提到減重,不少人第一時間就想到運動。不過此前的大型薈萃分析已證實,僅憑運動瘦身而沒有進行飲食調整,對於減重沒有顯著性的效果;即使有減重效果也非常輕微,每週大約僅減少0.1公斤。 只靠運動減肥又累又不會瘦? 背後3大原因 嫚嫚營養師表示,診間曾有一位20幾歲的女性上班族,為了減重去報名健身課程,認為只要努力運動、增加肌肉量,代謝率就會提高進而變瘦。該女性於健身的第一個月確實瘦了2公斤,但之後體重就再也「下不去」、反而越練體重越重。為什麼拚命運動卻瘦不下來?嫚嫚營養師進一步列舉只靠運動不容易瘦身的3大原因: 1. 高估熱量消耗:以60公斤的成年人而言,騎腳踏車半小時約消耗120大卡;快走半小時約消耗165大卡。只要吃一塊蛋糕或幾塊餅乾就會抵消運動消耗的熱量。若透過重訓鍛練肌肉,每增加1公斤肌肉,每日也僅能消耗約13大卡。2. 容易暴飲暴食:運動後容易「胃口大開」,產生口腹之慾以平衡運動消耗掉的能量。在有進食衝動的情況下,非常容易暴飲暴食,吃下多過於運動消耗的能量。3. 易有補償心態:不少平時有運動習慣者

常春月刊 ・ 15 小時前
每天一杯豆,降膽固醇又抗發炎!鷹嘴豆、黑豆,助遠離糖尿病

每天一杯豆,降膽固醇又抗發炎!鷹嘴豆、黑豆,助遠離糖尿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8期吃豆不只有喝豆漿,研究發現,看似平凡的鷹嘴豆與黑豆,竟是抗慢性病的秘密武器!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最新研究證實,每天吃一杯豆類,不僅有助降低總膽固醇,更能有效減少體內發炎反應,對「糖尿病前期」族群尤其有益。 這項刊登於《Journal of Nutrition》的臨床研究,共招募72名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分為三組:一組每日食用一杯鷹嘴豆,一組吃黑豆,另一組則以白飯為主食對照組。經過12周觀察後,結果顯示,吃鷹嘴豆組者平均總膽固醇從200降至185mg/dL,改善幅度顯著。吃黑豆組者的發炎指標「IL-6」大幅降低,代表體內慢性發炎情況明顯改善。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變化並非發生在高度控制的實驗條件下,而是在參與者的日常飲食中,僅僅將主食部分換成豆類就能看到明顯效果;這表示豆類的健康益處,是人人都能輕鬆實踐的飲食習慣。這樣的結果連醫師也都覺得很驚奇。 雖然實驗中參與者的血糖變化並不顯著,但研究人員強調,豆類富含植物性蛋白、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與抗氧化物質,不僅適合糖尿病前期患者,對於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控制體重、維持整體健康的族群也非常適合。 如果想開始吃豆卻不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按時吃中藥效果差?醫揭7大飲食禁忌 會悄悄抵消療效

按時吃中藥效果差?醫揭7大飲食禁忌 會悄悄抵消療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葉祐安昨(28)日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中藥講求「整體調理、陰陽平衡」,並非單靠服藥就能見效,若飲食與生活方式未配合調整,極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故整理出以下7大常見的飲食禁忌,民眾務必注意:【咖啡與茶類飲品】這些飲品含有鞣酸與...

CTWANT ・ 1 天前

咖啡能長壽?英研究揭密:它能打開你體內長壽開關

紀麗君/核稿編輯咖啡因的益處,或許遠不止提神醒腦。根據科學新聞網站《SciTechDaily》6月26日報導,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科學家首次揭開了咖啡因延緩細胞老化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咖啡因能間接「喚醒」一個存在超過5億年的古老細胞能量感測器,啟動一系列幫助細胞修復損傷、對抗壓力的長壽路徑。

自由時報 ・ 17 小時前
常吃「2類魚」恐失智!醫師教你如何預防重金屬中毒:出現1狀況快就醫

常吃「2類魚」恐失智!醫師教你如何預防重金屬中毒:出現1狀況快就醫

近年來,重金屬污染議題備受關注,不僅影響環境生態,更可能危及人體健康。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最近發文提醒,研究顯示高達87%的人體內都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殘留,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台灣人常吃的鮪魚重金屬含量

食尚玩家 ・ 1 天前
月經不順?咖啡+紅肉恐助子宮長肌瘤!醫揭「5大飲食陷阱」

月經不順?咖啡+紅肉恐助子宮長肌瘤!醫揭「5大飲食陷阱」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於育齡期女性,尤其在30至50歲之間。雖然大多數肌瘤不具惡性,但根據國健署資料指出,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現經血過多、經期不規則、骨盆壓迫、頻尿等症狀,甚至影響生育力。除了就醫治療,醫師強調「吃對食物」也能有助穩定病情,反之若攝取錯誤飲食,恐加速肌瘤生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