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訓院看世界-中美貿易衝突 對大陸地方金融的影響

工商時報【謝順峰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美中貿易衝突越演越烈,除了加徵關稅方面的你來我往外,中國大陸對美國的態度從5月以來持續轉「鷹」,《人民日報》繼5月14日至5月22日的「新九評」後,5月29日再發表一篇標題為《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的社論,「奉勸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維護自身發展權益的能力,勿謂言之不預!」,也可視為是中國大陸傳出的開戰檄文。其次,中國大陸商務部5/31宣布將建立一份包括外國企業、組織和個人的「不可靠實體清單」,以反制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的封殺。 此外,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月2日發表《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文章最末聲稱與美國進行的貿易戰「不會退讓」,強調達成協議的前提是「美國取消全部加徵關稅,…同時確保協議文本平衡等」,此舉算是把底線清楚顯現。另一廂的美國也不甘示弱,貿易代表署(USTR)和財政部6月3日發布聲明,指出中國大陸官員的談話與前述的白皮書試圖推卸責任,歪曲兩國貿易談判的性質和歷史。除了前述的經貿衝突外,6月1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Shangri-La Dialogue)上,雙方互指對方試圖破壞亞洲穩定、激起地緣政治摩擦。 乍看中國大陸前述措施與美方應對,令人擔憂貿易戰端一觸即發,也不禁使人提高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疑慮。尤其5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註冊成立存款保險基金公司,註冊資本為100億人民幣,同日更和銀保監會共同宣布接管包商銀行一年,這是自1998年6月海南發展銀行關閉以來第一家遭監管的中國大陸商業銀行。人民銀行在6月2日的第三次記者會說明主因是該行大股東明天集團違法違規佔用,形成逾期,並解釋經濟沒有出現嚴重下滑,中小型銀行流動性也充足,強調此案係屬個案,目前並無接管其他金融機構的打算。 由於現在正處風聲鶴唳的關鍵時刻,筆者嘗試從風險角度出發提出以下觀點供參:首先,須留意美中貿易衝突加劇對於實體經濟和消費投資信心的衝擊,加以去年來爆發的債券違約事件,都可能造成商業銀行壞帳大幅提昇,尤其考驗其資本適足性,亦須提防傳染效果(Contagion Effect)。 其次,包商銀行2017年年報迄今尚未發佈,更遑論2018年季報與年報,據報載中國大陸尚有十餘家銀行有類似情況,引發外界對於渠等資產品質與資本充足率惡化的疑慮,尤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Ernst & Young)在這節骨眼上宣布請辭錦州銀行的審計工作,更加深外界對中國大陸地方性銀行資產品質與穩健度的擔憂。 第三,一般而言,地方性質的城商行與農商行受限於財務、業務和地緣等條件限制,融資成本偏高,很大比例靠發行理財產品或同業拆款,且其放款投資組合中高風險的中小微企業比例更高,顯示其高槓桿的特性,現在由於受到經濟趨緩的內外部衝擊,未來出現問題亦不意外,無怪乎市場會有其他銀行即將出事之傳言。 第四,地方性中小型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相對不健全,遭到大股東挪用、侵占或地方官員干預貸款情事相對嚴重,也將提高相關風險。第五,由於擔心類似信用事件緊縮貨幣環境,影響流動性供應,預期人民銀行近期將視情況進行操作,釋放流動性以避免「錢荒」在六月底再次出現。 綜上,中國大陸經濟除了既有的內需趨緩外,美中貿易衝突越演越烈,也提高相關經濟金融風險,更考驗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與風險資本適足。記得臺灣從1995年爆發彰化四信與華僑銀行擠兌案之後,陸續發生多起中小型金融機構遭接管事件,也對經濟社會造成不小衝擊。「鑒往知來,見微知著」,期望金融業者從當年的臺灣經驗中記取教訓,留心並追蹤中國大陸相關曝險部位或交易對手風險,期望海水暴漲時,不致淪為波臣,潮水退下之時,更不會成為沒穿褲子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