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加速交通電動化轉型,電動車電池戰持續,補貼減少後成本問題重回前線

記者梁少珊/台北報導

研調機構集邦出具最新報告指出,多種造車所需的原物料在俄烏戰爭後出現上漲,尤其是電池相關材料更是漲幅驚人且快速傳導至終端車價上,加上經歷兩年的車用半導體短缺問題,使得強化供應鏈韌性、彈性與穩定性成為車廠要務。

車廠希冀縮短電池供應鏈以避免斷鏈發生,各國則在政治考量下積極促使電池供應鏈在地化,一方面提出優惠招商條件,同時也要求車輛零組件在地化比例進行軟硬兼施,電池廠因此在全球遍地開花。

▲研調機構預期電池會往統一化、多元化、整合化發展。(圖/pexels圖庫)

而隨著多國開始減少或取消電動車的購車補貼,成本問題再度浮上檯面,要在兼顧安全與性能的前提下生產出具成本競爭力的車款,繞不開在電池上下功夫,預期電池會往統一化、多元化、整合化發展。電池組裝統一化,以強化電池生產管理與提升共用性; 技術多元化,按車等級導入不同技術的電池並藉此分散供貨風險與降低成本;設計整合化,cell-to-pack(CTP)、cell-to-chassis(CTC)等高整合度的設計使電池與底盤模組化程度提高。

另一方面,在全球淨零碳排目標的驅動下,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心臟,需求量迅猛增長,促使相關企業加速產能擴張,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產能規模將超過TWh(Terawatt-hour,百萬兆瓦時),產值將接近1200億美元。目前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快速擴張受到最上游鋰、鈷、鎳等礦產資源端擴產週期的制約,導致近年來動力電池製造成本攀升,磷酸鐵鋰電池憑藉性價比優勢,全球市占率有望在2023年超過三元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