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獲技術躍進 帶進產業千億元商機

(中央社記者韋樞花蓮21日電)工研院與台泥公司合作開發新世代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 捕獲率逾90%,估算每公噸二氧化碳捕獲成本少於30美元,適合水泥、鐵鋼、石化等產業,可為捕獲產業設備帶來千億元商機。

工研院與台泥公司合作研發這項世代技術,下午在台泥花蓮和平水泥廠舉行記者會。花蓮縣長傅(山昆)萁、台泥公司董事長張安平及經濟部能源局代表等與會。

傅(山昆)萁表示,台灣水泥業經過轉型,不但減碳還發展生態,水泥業能做碳捕捉和微藻培養,還能做出蝦紅素,非常不容易,足以成為國際水泥公司指標。

這項新世代鈣迴路碳捕獲技術大幅提升吸附劑循環使用效率,且高品質熱回收的高溫循環迴路可讓額外能耗小於20%,減少捕獲成本。

工研院表示,鈣迴路技術是利用氧化鈣(石灰)當作二氧化碳的吸附劑,但早期鈣迴路碳捕獲的技術面臨吸附劑粉體循環量大、(火段)燒消耗能源較高,以及氧化鈣反覆循環後活性會降低的問題。

工研院團隊更設計出「蒸汽水合反應器」以及「多階式旋風塔」兩項重大技術突破,讓氧化鈣回收後還能維持30到40%的活性, 同時大幅提高二氧化碳的捕獲效率。

工研院強調,系統採立式結構,佔地面積小,預期每噸二氧化碳捕獲成本可少於30美元,特別適用於水泥廠,並可衍生應用於既有與新設的燃煤電廠與鋼鐵、石化與造紙產業。

未來,新世代鈣迴路捕獲技術藉由大型示範廠的驗證,預期2022年可商業化應用,每座廠不僅可捕獲百萬噸二氧化碳,更為台灣碳捕獲產業設備帶來千億元以上的投資額,每年操作運轉所創造的產值將超過百億元。

而碳捕捉系統所捕獲的二氧化碳更用於戶外微藻養殖示範系統及研發中心。微藻養殖利用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轉化為生質燃料原料及有價產品,以綠色循環經濟概念,將二氧化碳化為新生產製造的資源再利用,創造新經濟價值。

工研院估計1000公頃微藻養殖面積,每年約可產出11.5萬噸藻體及4.6萬公秉綠色柴油(相當全國柴油用量的1%),CO2每年固定量達32萬公噸, 相當於822座大安森林公園固碳量。

未來台泥公司將規劃設置20公頃大型戶外微藻養殖場進行微藻固碳及加值化應用, 每公斤微藻約可捕獲1.8到2公斤的二氧化碳,一年可望為台泥貢獻4800公噸的減碳量,還可進一步投入高價蝦紅素原料生產,快速切入綠色循環經濟商機。10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