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影響CPI有限 學者:減排投資才是綠色通膨主角

環境部正式拍板碳費建議費率,並模擬對CPI的影響為0.006到0.08個百分點。對於外界關注碳費是否引發綠色通膨,學者今天(8日)指出,以此費率來看,對通膨影響確實不大,產業投資減排的相關成本才是綠色通膨的主因;另一名學者表示,對具規模廠商而言,碳費可能是新台幣上億元起跳,這些都是繳出去的真金白銀,但重點已不是綠色通膨,而是產業競爭力問題,呼籲產業一定要趕緊布局減碳。

環境部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7日正式拍板,一般碳費費率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新台幣300元,同時有條件可適用每噸100元或50元的優惠費率。然而,這項審議結果,仍超出工商團體建議的價位,外界憂心碳有價時代來臨,碳費將引發綠色通膨。

不過,環境部經模擬評估,徵收碳費對整體經濟及物價的影響都不明顯,以一般費率每噸300元到優惠費率50元來說,對GDP的影響為0.009到0.12個百分點,對CPI影響為0.006到0.08個百分點。

國立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光就此次碳費費率本身,對物價帶來的直接影響確實不高,但間接影響,也就是廠商投資減碳的成本,才是綠色通膨的主角。他說:『(原音)碳費是提供誘因,你做得好那你就少繳錢,甚至你做得更好,搞不好還可以得到一些補貼,真正的成本是廠商為了要去減排,必須要去調整他的生產過程或者是製程,這個部分他所產生的影響,才是對我們CPI真正的影響因素。』

台經院研究一所所長陳彥豪表示,碳費推升物價或許相對有限,但繳出去的錢都是真金白銀,具規模的廠商,如面板廠,碳費一收是億元起跳,也就是說,關鍵在於競爭力恐受影響,例如出口廠商若屬於國際供應鏈的一環,由於最終成品的定價權在品牌方,台廠可能難以反映增加的成本,得自行吸收;而內需產業,像是鋼鐵、水泥、石化業等碳費重災區產業,產品因為反映碳費成本而拉高價格後,政府若沒有推台版CBAM,將進口產品也課徵碳費,這些產業將來也會難與進口產品競爭,甚至可能會「被打趴」。

陳彥豪強調,碳費只是罰金性質,不是繳了,實質排碳量就會降低,廠商一定要趕緊做相關布局,像是研發綠色商品、導入綠色製程減排,將減碳規範化為產業競爭力。

吳大任認為,製造業產品將來出口勢必面臨各國碳稅、碳費考驗,與其被其他國家課稅,不如在台灣先做好減排,即便要繳碳費、碳稅,也是先繳給台灣。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碳費建議費率出爐 經部:遺憾意見未被採納 工總:費率偏高
碳費徵收草案出爐!採300、100、50三級收費
彭啓明:跨部會協商 促台版CBAM於2025年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