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保持兩岸民間關係的熱度

港澳駐台機構暫停運營後,我駐港辦事處人員全數撤回,陸委會宣布8項因應措施,總統府亦就台港關係表態,明確提及無法接受港方簽署「一中承諾書」的要求。原本在兩岸關係中最靈活、最特殊的台港、台澳關係如今面臨斷線危機,無疑是兩岸關係的一次歷史性倒退。

兩岸之間仍存在默契與共識

台港關係的生變其實早就有跡可循。蔡政府上任後新任駐港代表盧長水自2018年起就遲遲無法抵港到任,原因就卡在「一中承諾書」問題上,再加上2019年反送中事件中,北京強烈質疑蔡政府與民進黨在幕後提供支持協助,在每況愈下的兩岸政治對抗下,台港關係的斷裂似乎是預期中的結果。

但最令人意外的是,台澳關係同步遭到衝擊。長期以來台澳民間交往條件相當寬鬆,澳門向來都是紅藍綠各色力量交往匯集的重鎮,扁政府時期更有「澳門模式」的互動祕辛,而且澳門《國安法》早早生效實施,北京在澳門展開對台工作更加得心應手。相較於港台斷線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澳台斷線的實質衝擊可能更明顯。缺少了港台、澳台關係的「潤滑劑」,兩岸的齒輪摩擦勢必有更多火花和灼熱。

在北京「一國兩制」的架構下,港澳的涉台事務向來都是由「中央政府」全權處理,特區政府及下屬機構只不過是白手套的角色,故不難推測,港澳駐台機構在1個月內先後停機,是北京對台決策層拍板定案的。同樣地,蔡政府撤回台灣駐港人員,亦是兩岸在這一輪政治層面交手的回應,而非簡單從港台關係的角度做出判斷。由此觀之,從2016年陸委會─國台辦、海基會─海協會的中斷聯絡,到此次台港、台澳派駐機構的關門,標誌著兩岸政治對抗的格局已定。

兩岸政治對抗的記憶其實並不遙遠,兩蔣時代「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竟然再度成為兩岸官方的基本立場,相較於兩蔣時期雙方透過故交舊識經由第三地傳話牽線,現在的民進黨政府和北京之間,似已完全關閉交往的大門。最令人擔憂的是,冷戰時期兩岸雖有「漢賊不兩立」的對抗關係,但仍有同屬於一個中國的默契與共識,如今民進黨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民共之間已沒有默契與共識可言。

不過,這不代表兩岸之間沒有默契與共識,兩岸透過40年的開放和交流,民間關係極為緊密,這是政治對抗打不斷、割不掉的,這個局面已經與冷戰時期兩岸民間冰封、彼此隔絕陌生的狀況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維護兩岸的民間交往應該成為兩岸執政者的默契,從以上角度審視台灣與港澳關係在面臨這一波衝擊後的前景,才是必要而具有建設性的。

防止政治對抗衝擊民間關係

陸委會在台港關係8項因應措施中提到,即便香港辦事處業務有所調整,基於維護台港民眾權益,必要運作仍會存在。迄今為止,台灣在港各機構的香港本地雇員仍堅守崗位,繼續提供服務。這個態度固然務實,但不能低估現實的嚴峻。要知道,台港關係生變的原因,不全然是兩岸關係的改變,更主要是香港政治地位改變,可以預期陸方和港府將嚴厲執行《香港國安法》,以台港關係的緊密,對台灣必將產生重大衝擊,台灣需有所領悟與調整。

對於北京而言,長期對台政策都是在政治上堅持一中原則不妥協,但在經濟、社會領域向台灣民間、企業打開大門。在可預見的未來,民進黨可能持續執政,美中繼續在台海激烈博弈競爭,大陸應更認真維護兩岸民間交流、經濟合作、社會融合的基本格局,防止政治對抗衝擊到兩岸民間關係的基礎。雖然疫情令兩岸航線與交流活動停頓,但目前有近百萬台灣人在大陸定居,台灣亦有陸配、陸生和大陸商務駐點人員,兩岸之間商務和貿易聯繫更是千絲萬縷,如何在政治對抗下保持民間交流的熱度,考驗著「堅持和平統一政策」的北京決策者之智慧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