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城鄉醫療資源失衡 亟待補足「最後一哩路」

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是偏鄉地區民眾長年之「痛」,儘管政府已投入諸多心力,設法增加各種醫療資源,只是還有「最後一哩路」尚待完成。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台灣約有四個無醫生的遙遠偏鄉,包括金門縣烏坵鄉、澎湖七美鄉、苗栗縣獅潭鄉、嘉義市大埔鄉等,醫療資源非常匱乏,部分偏鄉雖有醫師駐診,但是負責的範圍相當大,平均一位醫師必須負責照顧上萬民眾,顯見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僅相當寶貴,更是分布不均下需要克服的當務之急。 近年衛福部持續推動各項計畫,例如離島醫療在地化、醫學中心支援、本島偏遠地區醫療在地化、育才留人培育、陸海空緊急醫療後送等,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補足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缺口,讓偏鄉地區民眾也擁有巡迴醫療點、駐診服務、夜間或假日救護站、急診醫療站等醫療服務模式。 話說回來,其實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主要是受到地理環境所影響,不易吸引醫事人員在地執業,加上交通不便受到地域阻隔或限制,包括需要經常翻山越嶺,以致影響當地民眾便利就醫、即時就醫等權益。 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現象長年存在,政府也設法增加各種醫療資源,只是如何提升全面化、制度化、強制化,加強全台醫院派員輪流駐診,甚至政府提高誘因或補助,鼓勵診所醫師自願定期駐診或往診,都是現今城鄉醫療資源失衡下,亟需補足之處。唯有讓更多醫師、醫事人員投入偏鄉服務行列,台灣醫療資源城鄉差距,才能真正獲得大幅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