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經濟仍將是東亞區域穩定力量

自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會談後,「台灣問題」成為美國強化美日同盟的催化劑。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透露,美、日將在「台灣問題」上共同努力,採取非公開的恰當措施,凸顯兩國戰略合作立場。

交往與介入更勝孤立與封鎖

在中日關係的現實裡,日本往往因戰爭歷史而受制於中國,已逝的知名日本中國問題專家小島朋之曾指出,在中日關係上,中國掌握許多王牌,日本卻苦無王牌可打,台海緊張情勢升高,才察覺美日同盟是對抗中國的最大王牌。小島的敘事雖針對1996年台海危機,亦可解釋當下美日中關係的變化。這一點,台灣的感受非常深刻。

不過,從美、日兩國最近的相關表述觀察,兩國對台海和平的支持,無涉「一中政策」的改變,亦非「美日同盟」對台灣安全的戰略表態,坎貝爾主要著眼於經濟,台海若出現突發事態,衝突將會急速擴大,其影響將不僅限於區域內,而會從根本上動搖全球經濟,美國將為此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中國等亞洲國家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動能,攸關美國經濟榮枯,更決定拜登重建美國中產階級之施政核心理念的成敗。因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確表態不以「冷戰」指稱犬牙交錯的中美關係。

拜登要與中國合作、競爭,必要時不惜對抗,與二戰後定錨日本國政的吉田茂首相類似,認為面對「共產中國」,「交往」與「介入」更勝於「孤立」與「封鎖」。中國GDP全球占比達17.42%,逐漸接近美國,世界經濟很難以楚河漢界一分為二,日本無從重複「冷戰」經驗。

野村綜合研究所警告,中國針對日本的貿易限制的可能性,將成為日本經濟及金融市場的風險。日本2020年對中出口總額達15兆8996億日圓,同比成長9.6%,大陸和瑞士是日本唯二出口成長國。日本的對美出口卻呈現下滑趨勢,對中出口成為支撐日本經濟的重要力量。

疫情威脅中,中國受惠於「新冠特需」,經貿表現亮眼,拜登政府未因而改變對中強硬態度,貿易戰煙硝味並未消除,疫後全球經濟復甦仍存在風險。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前表示,期望短期內與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會談,檢視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的實施情況,評估該協議的有效性。中、美重啟對話將有助於雙方貿易爭端的進一步解決。

致力成第三極 鞏固經濟地位

拜登政府堅持關鍵高科技「脫中」,但不影響中資赴美首次公開募股(IPO),根據金融資訊機構路孚特(Refinitiv)統計,2021年首季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達19家,創2010年第4季以來的新高,華爾街仍持續協助陸企在美國上市。IPO市場活絡,顯示美國金融界與中國的互惠關係未斷,北京希望借助華爾街的政治影響力,打開中、美對立的僵局。

中國經濟的動能將更為日本等東亞國家帶來好處,不似中國與歐盟在互相制裁後關係惡化,歐盟暫停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日本國會上月28日批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日本政府初估,中、日、韓全員到齊的RCEP,經濟推升效果將高於《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巨型自由貿易協定,成為東亞持續推進全球化的里程碑。

其實,疫情下全球車市衰退,日本豐田汽車卻逆勢在中國市場銷售強勁,因日本汽車產業經營戰略始終兼顧美、中兩個市場,與北京維持良好關係,極力避免顧此失彼,力求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站穩車用自駕系統、電動及燃料電池車的競爭優勢。

日本產業無意在中、美夾縫中選邊站,而是同步與兩者建立「戰略性互惠」關係,致力5年至10年後成為第三極,鞏固日本經濟地位於不墜。日本的務實操作值得借鏡,台灣經濟動能的維繫離不開大陸市場,勿以「台灣可承受失去大陸市場而無損經濟」這類混淆視聽的說法愚弄民眾。中、美兩大市場對台灣皆無可或缺,不存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替代。對美、日兩國而言,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依然重要,在戰略競爭的同時,將產生穩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