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能強迫台商放棄大陸

蔡英文總統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及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台灣究竟能獲得什麼「回報」?各方一直有不同的揣測,最初認為可以獲得自由貿易協定(FTA),後來認為是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現在答案比較明確,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將抵台推銷「經濟繁榮網路」,一個由美國主導,排除中國的產業供應鏈的組織。

回頭看蔡英文在宣布開放時說的:「美中貿易戰和這次疫情加速、加大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台灣要成為全球供應鏈重整中的關鍵力量,我們必須跟世界各經濟體加速連結,尤其是跟我們最堅定的戰略夥伴、也是世界經濟龍頭的美國,強化連結」,台美共組供應鏈已是確定的方向。

探究應否加入「經濟繁榮網路」時,須客觀審視全球供應鏈的變化,以免誤判形勢,反而犧牲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自從3年前中美貿易戰開打,全球供應鏈就開始移出中國大陸,趨勢至今未停。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受惠於台商及其他外商外流,緊鄰大陸的越南更成為供應鏈移出第一站,因投資增加而帶動就業與消費的成長,經濟成長率相應提高。今年新冠疫情爆發病蔓延全球,各國開始重視自主供應鏈,政策鼓勵廠商返國,供應鏈從大陸移出更是方興未艾。

美商也未與大陸脫鉤

在政府宣傳與媒體炒作下,供應鏈移轉狀似波瀾壯闊,但落實到實際統計數字上,卻是完全不同的面貌。貿易戰之後,大陸仍維持6%左右的出口成長率,投資也持續成長,離開大陸到東南亞的供應鏈,大多屬於低階勞力密集產業;事實上,大陸這種勞力密集產業往東南亞遷移,早已持續10年以上。全球最大製鞋廠寶成,10年前大陸生產比重超過一半,但2年前已降到剩1成多,與貿易戰和疫情無關。

再如廣達、英業達等國內科技業者,為規避貿易戰風險而有回台或轉移東南亞的計畫,但實際上都是部分生產線的遷移,而不是「連根拔起」離開大陸。政府在做政策評估時,不能用含糊的印象,誤以為所有廠商正成群結隊離開大陸。

美國是台灣商品主要外銷地,貿易戰又是美陸之間的纏鬥,美商動態應是台灣最主要指標。川普不但要求在大陸美商遷回美國生產,還要對在海外生產的企業課特別稅。不過,3年來看不到任何指標性美商離開大陸。反而是像特斯拉這種指標型廠商,在兩國大打貿易戰時到大陸投資,去年1月上海工廠開始生產電動車。

華爾街金融巨擘也未順從川普放棄大陸市場,反而因為大陸新的金融開放而積極搶進大陸市場。上月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與大陸國有銀行成立合資公司,接著先鋒集團宣布「撤離」香港和日本,把亞洲總部遷至上海;花旗集團也成為首家獲得基金託管牌照的美資銀行,摩根大通則計畫收購大陸一家基金公司。今年全球基金經理購買了將近2000億美元的大陸股票和債券,背後代表全球投資人看好大陸市場,不受政治因素干擾。

日前上海美國商會公布一份對當地美商的調查,只有不到4%的受訪企業要將一部分產能遷回美國,7成以上美資企業沒有遷出大陸的計畫。川普喊破喉嚨說要「中美脫鉤」,美國企業顯然不買單。

台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列舉這些事實,是要提醒蔡政府,千萬不要誤以為全球供應鏈正成群結隊、爭先恐後離開大陸。反而美國經濟受疫情影響而受重挫,今年預估經濟衰退5~6%,專家預估要3年左右才能恢復,大陸則可望維持正成長。這代表的是中美經濟的差距將再縮小,如果美國經濟持續疲弱,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會更高,8月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已上升到46.4%的歷史高點。

台灣經濟絕對不能放棄大陸,大陸經濟對台灣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蔡政府要跟美國共組供應鏈也罷,但如果美方要求台商退出大陸供應鏈體系,就絕對不可答應,一來未見其利就先受其害,二來,政府其實在現行體制下,並無公權力可為之。

每個產業領域、每家企業都有其不同的優勢與劣勢,政府不能、更不該代為決定,強迫要台商放棄大陸轉而與美國組供應鏈,政府最多可以提出政策、創造誘因,由廠商根據本身條件與意願作出決策。在供應鏈生產上,台灣是有優勢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需要台灣加入的原因,蔡政府要堅持台灣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