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傲慢與敵對,民進黨自陷困局
民進黨不願意依循游錫(方方土)的意見與第三勢力結盟,稱民眾黨的國會議員為沒有用的八席,結果卻困死在沒有用的八席。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這句話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但不管如何,在現實社會中,如果任何國家、政黨、團體或個人,凡事都不肯妥協,那麼最後吃虧受害的,將會是自己。目前執政的民進黨在國會中正遭遇到這樣的困境,原因無他,就是民進黨一直以來的傲慢和敵對,才使得席次只比國民黨少一席的民進黨,在國會各種選舉、法案表決中,屢戰屢敗,但民進黨不思反省,還要以意識形態堅持對抗,那麼這種困局將注定是一個無解之局。
打從今年一月十三日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結束的那一刻起,未來四年台灣政壇就已經注定了朝小野大的格局,執政的賴政府想要有所作為,絕對繞不開國會的監督和制衡,是支持或掣肘,決定了賴政府的施政成效,所以正常保險的作法應該是,賴政府和民進黨立委在國會中尋求一個可靠而足以影響結局的盟友,並且釋出相當的好處作為利益交換,以換取法案、預算的支持和施政運作的順遂。
所以當大選結束後,代表民進黨角逐立法院長寶座的游錫(方方土),就曾提出跟民眾黨聯手,禮讓民眾黨為立法院院長的想法,詎料傲慢成性的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卻悍然拒絕,甚至譏諷民眾黨立委在立法院是「沒有用的八席」,以致無法獲得民眾黨的奧援;而即便民眾黨在選舉中選擇中立,柯建銘依舊指責民眾黨棄權導致選舉失利。柯建銘這一副將民眾黨吃得死死的態勢,讓自詡「關鍵少數」的民眾黨情何以堪,想要支持或幫助民進黨,無意癡人說夢、異想天開。
政治和政黨原本都是出於理想,但最終都走入現實,脫離現實的政黨和政治人物最後的結局都是不得善終。放眼當前世界政局,雖有如美國川普和共和黨完全執政的例子,但更多的是如法國、德國等少數執政的國家,為了預算、法案等順利過關,這些執政者都必須分出部分政府職位,與其他小黨組成聯合內閣或執政聯盟,也因此出現許多扞格之處,這是現代國家和人民都不得不接受的政治現實。但是在台灣,賴清德總統和民進黨卻不作此想,他們一路從在野打到完全執政,骨子裡有種唯我獨尊的傲慢,將「非我族類」者都視為敵對陣營,必欲打壓、打趴而後快,民進黨這種傲慢、敵對的黨性,造就了今天在立法院寸步難行的困局。
隨著本月二十日選罷法、憲法訴訟法和財劃法,在攻防混亂中三讀通過,宣示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日子已結束」,面對朝野對立僵局,身為總統的賴清德說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但少數立委的格局,豈是輕易可以改變和解決?從國會改革三法的過程中,民進黨的所作所為,完全暴露了在其傲慢、敵對的心態下,完全沒有妥協的想法,說穿了,就是台語所說的「整碗捧去」或古人說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霸權思想,完全無視朝小野大的現實,這樣的心態,想要施政順遂,可謂緣木求魚了。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政府施政必須以人民最大利益為依歸,為了全國百姓生命財產安全著想,即是要執政者放下身段去跟在野小黨合作、結盟也不為過,如果自為一己之私、一黨之私,在傲慢的心態下,悍然拒絕合作,當家還鬧事,那就是民進黨當前自陷困局、寸步難行的最佳寫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