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史上最長萬點行情背後的問題

工商時報【主筆室】 截至上周五(8月25日)為止,台股站上萬點已達68個交易日,超越了1990年4月6日台股在12,682點寫下的65個交易日站上萬點紀錄。這個史上最長的萬點行情。相對於上次的萬點行情迥然不同,當時許多號子請人跳加官,分送金元寶,號子裡人聲鼎沸、萬頭鑽動,街頭巷尾歡天喜地、餐廳把酒言歡,但此時證券市場一片靜悄悄,一般股民似乎毫無反應。請教相關證券主管官員,答案很有意思,認為這是因為現代股民改為網路下單或手機下單,因此交易雖然熱絡,但在實體券商營業處所看不到歌舞昇平的歡樂景象,這是拜科技進步所造成的外界誤解,亦即,其實很多人是有感的,至少主管機關有感。 為了驗證上述說法,我們比較兩次股市最長萬點行情的相關指標:我們以此次連續66交易日的資料與上次連續65交易日的資料作比較,觀察兩個期間的重要數據。上個萬點行情期間的漲幅達5.79%,此次僅3.89%;上個期間的日均量達1,373億元,此次僅1,005億元;上個期間的股價淨值比為2.21倍,此次為1.70倍;最能反映散戶未來預期的融資餘額,上次為5,613億元,此次僅有1,492億元;唯一較上次高的數據是股王大立光截至8月25日止之最高價為6,075元,而當時股王國壽的最高價僅1,975元。 從上列數據來看,最能反映交易的成交量日均值,此段時間僅為上次的八成不到,而融資餘額僅為四分之一左右,兩段期間的股價上漲幅度也有明顯差別。因此,此次破紀錄的萬點行情期間,社會上所呈現的無感現象,絕不是科技進步造成的假象。若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股市上萬點期間創紀錄,但股民無感,甚至全民無感,是「櫥窗」出了問題?還是經濟出了問題?還是兩者都出了問題? 先從股市本身檢討,由前面兩段時間的各種數據,可以看出當今的股市已經不是中產階級投資理財的理想選擇,而是少數機構投資人,尤其是外資的提款機。日均量的低落、融資餘額的大幅降低,在在都顯示散戶不再隨股價指數起舞。股王大立光股價高達6,075元,中產階級投資人雖然知道大立光是好公司,但卻投資不起。這個市場已經是外資「大鱷」的悠遊場域,但一般投資者要進場須小心可能被大鱷吞噬。外資今年以來買超台積電超過10萬張,帶動股價上漲超過18%,是維持此次股市萬點行情的主力,1990年那時沒甚麼外資,股市萬點行情是靠散戶的「全民運動」撐上來的。我們的經濟櫥窗到底是要靠大鱷撐門面?還是讓全民一起參與?顯然有檢討的必要。 到底只是櫥窗出問題,還是背後的經濟也有問題?這也挺耐人尋味的。若從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2.11%,明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更增高至2.27%,可以看出根據官方預測,經濟會越來越好,這是值得普天同慶的好事,為什麼也像股市創史上最長萬點行情,百姓無感卻只有官方有感呢? 這個現象可以由許多層面探討。首先,由國際經濟層面分析,台灣經濟在連續2年低迷景氣之後,經濟成長率首度站穩2%的門檻,達到2.11%,誠然可喜可賀。然而,我們若因此而沾沾自喜,就未免夜郎自大,因為根據IHS Markit(前HISGlobal Insight)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3.1%,明年3.2%,為近7年來最高。不論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明年的經濟成長率都比今年好。相對於全球平均成長率而言,台灣只能算是正成長國家的後段班。換言之,我們在經濟成長的國際競爭已經落後了,百姓可以無感,官員要有感,而且要想辦法迎頭趕上。 其次,儘管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預測顯示,台灣已經脫離過去兩年來的低迷景氣,但今年第2季實質GDP成長率為2.10%,較今年第1季的2.6%顯著下滑,上半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2.35%,而全年預測為2.11%,可以看出下半年經濟成長顯然遠不如上半年。明年預測較今年為佳,是寄望在政府投資,預估今年將成長3.74%,明年還會成長10.59%,連續2年創下新高。相對之下,反映民間對未來景氣預估的民間投資成長率,則將連續兩年持續下滑,分別是1.7%及1.55%。因此,今明兩年經濟成長主要是靠政府投資撐上來的,民間對未來景氣預期恐怕不太樂觀。 對一般升斗小民而言,不管股市萬點行情有多久,不論經濟成長率預測有多高,能夠拿進自己口袋的鈔票有沒有增加,才是最值得關切的。然而,台灣近10年薪資成長趕不上經濟成長,民眾當然沒有經濟好轉的感覺。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30年來,勞動份額在1990年達到51.04%的最高峰後,呈現近乎逐年下降的趨勢,至2015年降至43.97%;相對地,營業盈餘占GDP比例則由1990年的29.80%逐漸爬升至2015年的35.08%,消長之間,顯示所得分配漸漸由受薪階級移轉到資本家,在這種氛圍下,受薪階級小老百姓哪會有心情慶祝資本家的史上最長萬點行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