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情緒不穩哪來公正的審判?

釋憲條文等同法律,憲法法庭不只是司法單位,還是立法機構,大法官個性必須沉穩才能完成法定職務。

立法院於十二月二十四日進行七位大法官同意權投票,包含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副院長被提名人姚立明,中國國民黨團祭出全面封殺,民眾黨團只同意通過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劉靜怡。不過,民進黨團不滿劉靜怡一路批判民進黨,五十一位民進黨立委對劉靜怡投下不同意票,最後七位大法官全軍覆沒。

雖然沒有通過立委的同意,但多數大法官候選人仍心平氣和地接受結果,回歸各自的工作崗位,繼續原本的生活計畫。例如主張廢除死刑的政大法律系教授何賴傑,他在臉書表達他對立委們的感謝:謝謝那些投同意票的立委們,「給了我鼓勵」;也謝謝那些投不同意票的立委們,「給了我自由」。如此君子風度的學者,雖然無緣成為憲法法庭大法官,但卻給台灣人民留下良好的「情緒管理」榜樣。但其中一位無緣成為大法官的學者劉靜怡,不但無法心平氣和地接受結果,還在臉書不停地發文批判民進黨對她抹黑,讓社會大眾相當驚訝。因為堂堂一位教授,竟然只因為沒當上大法官就發飆,完全顛覆社會大眾對學者的尊重印象。

劉靜怡不僅在臉書發文批評,還表示「一天內有二十五篇貼文,對我來說只是正常時期的正常能量發揮吧?」對一般人而言,不管是分享也好,批評也好,頂多幾篇而已。劉靜怡一天發文二十五篇,平均不到一小時就發文一篇,情緒失控狀態,非常明顯。持平而論,就算民進黨對她的意見或說法讓她不滿,她如此瘋狂似的發文砲轟,可見情緒管理已出現問題。情緒管理的症狀在認知方面、動作方面、以及生理方面都會明顯出現障礙。遇到困難或壓力時,當事人會突然憤怒,或是產生焦慮,然後做出一般人無法預料的行為。嚴重的情緒障礙需要透過藥物以及心理輔導來治療,劉靜怡已是成人,大家無法得知她小時候是否就有這方面的問題,但身為學者,又是被提名為大法官的人選,如有情緒障礙問題,將會是國家憲政的不幸。

大法官為具體實現人民訴訟權、保障其憲法或法律上之權利,並維護憲政秩序,而依人民或政府機關聲請就個案所涉之憲法爭議或疑義作成終局之判斷,其解釋並有拘束全國各機關與人民之效力,屬國家裁判性之作用,乃司法權之核心領域。因此,大法官應該個性沉穩、內斂,才能夠讓社會信服,但劉靜怡情緒似乎常失控,想批判什麼就批判什麼,如果從政論節目來看,劉靜怡反而比較適合當名嘴,不適合當大法官。

總之,大法官的職責包括憲法的解釋、法律與命令的統一解釋及政黨違憲的審理,因此情緒管理非常重要。希望未來賴總統在提名大法官候選人時,要注意情緒管理及處事的嚴謹度。案件要申請到憲法法庭,通常都是不容易處理的事,況且處理過程中,大法官會面臨不少各界的期許和壓力。所以,情緒管理非常重要,希望賴總統能謹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