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新南向政策必須補修的學分:地緣和宗教政治學

工商時報【主筆室】 從2015年9月,當時蔡英文總統參選人提出「新南向政策」,乃至於去年8月17日總統府公布「新南向政策綱領」以來,行政院各部會已陸續執行新南向的有關的各項推動措施。然而,對於強調有別於過去經貿導向的南向政策,蔡總統「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面對當前新南向國家彼此之間詭譎多變的政經情勢,實有必要就「地緣政治」和「宗教政治」兩個層面進行探討和瞭解。 在「地緣政治」方面,印巴之間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一直都是「心有千千結」。從1947年英國撤離南亞大陸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就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最後走向分裂分治的局面;即使是在現在的印度,穆斯林和多數的印度教徒之間仍有難以彌合的歷史傷口。1971年在印度的支持下,「東巴基斯坦」另行獨立建國成為如今的孟加拉,印巴兩國之間的恩怨嫌隙,其來有自。印巴邊境年年都會爆發衝突,爭端的起源還來自於兩國對於喀什米爾主權歸屬的不同主張。 即使是南亞大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大國博弈的場域。當美國總統川普8月下旬宣佈要增兵阿富汗,提出南亞新戰略的同時,也同時表達要和印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而習近平則是早在2015年到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時,就透過「中巴經濟走廊」的460億美元鉅額投資,確立巴國是中國「鐵桿」哥們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這種各自選邊站的複雜情勢也發生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新加坡在1965年正式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近年來政治路線的不同,凸顯兩國經濟發展的瑜亮情結。無論是過去的丹絨港,或是現在的皇京港,馬來西亞鄰近馬六甲海峽的港埠建設,雖然未必能撼動新加坡半個世紀所建立起來的基業,做為越南、柬埔寨、泰國轉運中心的企圖,終究會是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而且和李顯龍執政後採取「親美」路線不同的是,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則是「親中」。他不僅出席今年五月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方甚至並沒有邀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除了地緣政治上的歷史恩怨難解之外,新南向國家還有一個國人長期忽視的「宗教政治」因素。做為一個「宗教友善」的國度,台灣民眾並不理解宗教對於政治的深層影響。除了美國在亞洲唯一的前殖民地,人口1億的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之外,和原先的宗主國英國不同的是,新南向國家裡面、前英國殖民地的宗教信仰頗為多元。澳洲與紐西蘭主要的信仰是天主教、基督教、英國國教,人口13億的印度是以印度教為主,而15%的穆斯林人數則不容小覷。 人口2億6千萬的印尼和擁有2億人口的巴基斯坦,以及1億6千萬人口的孟加拉則算是伊斯蘭教國家。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並不以伊斯蘭教做為國教的印尼,最近幾年在宗教政治氛圍上的轉變,無論是競爭雅加達首長失利、華裔的基督徒鍾萬學被指控褻瀆宗教的罪名成立,還是東爪哇30公尺高的關公像所引發穆斯林團體不滿,認為關公對印尼獨立建國「沒有貢獻」,兩個個別事件拼湊起來在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十分重大。 政治的關鍵影響力,是很多企業在評估跨國投資風險時,最難有效衡量的「非經濟因素」。回顧2014年越南排華暴動,台商受到池魚之殃,還有去年以來台塑集團在越南投資10億美元,河靜鋼鐵廠因為環保問題引發的種種爭議,由於越南在南海問題上和中國大陸交惡,越南總理阮春福在今年7月,由王文淵陪同到廠視察後,一切就迎刃而解。這對於台灣的啟示有兩點。首先,新南向國家政治上的「眉角」各有不同,國內情勢、與周邊國家的政經關係、乃至於和中美大國博弈的戰略考量,都不是政府和企業所能夠掌握。 換言之,新南向政策並不會是一廂情願的「十八國商機滾滾而來」,要深耕廣大有潛力的東南亞市場,政府所能提供的協助有限,企業必須自求多福。再者,蔡總統上任後的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一帶一路」的發展直接「強碰」新南向,有鑒於中國大陸的市場是新南向國家所不可能忽視。 值此「新南向政策」提出兩周年,蔡總統拍板定案要強化新南向動能的「玉山論壇」於10月舉辦在即之際,「地緣政治」和「宗教政治」相關議題的認知和討論,當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