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工總白皮書所提的企業信心危機

工商時報【主筆室】 全國工業總會昨日發布以「期待再起」為題的「2017年對政府政策建言白皮書」,憂心環安、賦稅、勞工、產業與能源等問題導致台灣陷入投資停滯、人才流失、企業外移的窘境。白皮書也希望蔡總統能落實今年初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中發表的「讓台灣再度成為猛虎」(Turning Taiwan into a tiger again)目標。 由於工總產業政策白皮書可以視為是國內製造業對於蔡政府執政一年以來產業經濟政策、施政作為與投資環境的「總體檢」。政府實在更應該注意白皮書所凸顯出產業界對台灣未來前景和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是當前最大的危機。 根據工總針對「2016年工總白皮書」293項建議,主管機關回應意見所做滿意度調查顯示,業界對於政府的意見回復的滿意度仍高達6成左右,顯示過去一年來政府各主管機關的確努力的在回應產業界的改革建議。 但是,由工總「2017年白皮書」記者會的訴求看來,產業界對於影響投資環境的「最關鍵問題」的解決,卻是失望的。特別是在投資環境所面對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與「六失」(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等「關鍵問題」,不但未見改善,反有更加惡化的趨勢。 特別「一例一休」導致製造業、服務業、醫院和社福機構採取限制員工休息日加班、縮短營運時間,而影響企業營運與成本,甚至於影響勞工收入的情況下,卻看不到政府啟動修法的討論,自然衝擊其未來在台灣投資的意願。 在電力供應方面,儘管經濟部一再強調「今年不會跳電,不會缺電」,但非核國家的政策,和溫室效應導致高溫頻率增加的趨勢下,電力需求負載將不斷攀升,而電力備轉容量已顯不足,使得限電危機已成為企業在台營運的最大的不確定性,這樣的危機感並沒有因為電業法修法、綠能科技產業和前瞻基礎建設有關綠能建設的推動而有所紓解。 更值得重視的是,台灣產業界對台灣未來的國家發展前景和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方向感」,而這是蔡政府最大的危機。其中,政府推動一例一休修法、年金改革、不當黨產處理,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無一不產生爭議,進而造成「藍綠政黨對立」、「勞資對立」、「職業對立」和「世代對立」,不但反對黨、退休警軍公教、勞團、環團或原住民團體陳情抗爭不斷,社會上也瀰漫著反商情結,導致台灣社會對政府的信任逐漸瓦解,加上政府在環境保護和勞工政策等議題上,其政策走向傾向於民粹主導和政治考量高於一切,缺乏理性的政策辯論及相互包容與廣泛對話,自然讓業者對政府施政失去信心。 此外,政府上任以來所推動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綠能、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國防、智慧機械)後來增加了「新農業」和「循環經濟」(成為5+2創新產業),之後又加上「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成為5+2+2),最後又加上「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而成為「5+2+2+1創新產業」,這樣的一變再變,不但讓產業界難以確定政府整體的產業發展願景,同時也使得未列在政府所列舉的創新產業項目的製造業和廣大的服務業者,難以確定未來政府的創新方向,甚至於擔心其研發資源和預算必然受到排擠,自然失去了「方向感」,也難以帶動其在台灣進行創新投資的意願。 當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崩解、產業界對台灣的未來失去信心,再多的美麗文藻和政策宣示,也難以找回企業投資台灣的熱情。蔡總統年初所稱「重新強化台灣的領航角色,讓台灣再度變成猛虎」的理念,也將成為空談。 為了扭轉產業界對台灣未來的信心危機,政府必須在國家經濟和產業願景的形塑,以及影響投資意願的「關鍵問題」上,展現革新和突破的積極作為,特別是在下列三方面: 第一,政府不能僅靠「5+2+2+1創新產業」,就想期待「台灣再起」,而必須形塑更具體的國家發展目標,以包容開放的施政心態,謙卑地「傾聽」並「回應」社會大眾和產業界的意見,營造理性的社會對話機制,才能找回社會的信任與國家凝聚力,特別是應參考工總「白皮書」的建議,提出「更全面的產業發展策略和願景」,才能有效引導工商企業在台灣進行創新投資。 第二,環保署推動《環評法》修正草案,簡化環評審查程序等方向確實是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必要作為,實應儘快推動完成,才能真正減少廠商投資面對的不確定性。 第三,面對一例一休問題的負面效應持續燃燒,多名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正《勞基法》放寬加班計算方式,並引入「工時帳戶制」概念,是化解困境的可行選項之一,行政院實應以包容開放的態度,規劃各種可能的修法備案,提出可能方向的影響評估,並展開社會對話,才能營造三贏的勞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