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最新組成的環評會議對企業投資的深遠影響

工商時報【主筆室】 隨著霸王級的熱浪來襲,全台最高溫頻創新高,跳電事件頻傳。在社會各界批評行政院的節能措施,花蓮「東電北送」輸電塔的倒塌和台中火力發電廠的跳機和修復聲中,環保署本月1日起新聘任的環評會議委員,並沒有受到應該有的重視,值得更進一步的探討。 美國總統川普在7月中旬所倡議為期3周的「美國製造」活動,因為鴻海集團將投資300億美元得到川普高規格的禮遇,而受到國內媒體的矚目。從面板、石化、乃至於鋼鐵等指標性國內廠商前進美國,國人關注的是水、電、以及各州所提供的賦稅優惠,從而忽略了隱性的投資障礙:「環境影響評估」。 今年6月中旬,行政院長林全在跨部會的會議,針對礦業開採的爭議做出重大的裁示,除了立即啟動「礦業法修正草案」之外,以前沒有進行環評的開發案還必須補辦應該進行的環評程序,如果修法通過,亞泥、台泥等將近80處舊礦場都必須全面補辦環境影響評估。而且在立法院審議通過之前,水泥、大理石、以及其他礦石在經濟部的採礦申請案,也全部予以擱置。 然而,這並不表示,政府對於所有產業的環評都如此的嚴厲。環保署在林全院長的裁示之後,卻趕著環評委員在7月底卸任之前,於6月底所召開的「離岸風力發電計畫專案小組聯席會議」,一次審查9個環評案,涉及到裝置超過6GW容量的離岸風力發電計畫,業者最後被要求在9月底前補件後,再進行後續的審查。換言之,環保署為了儘速落實「2025非核家園」,再生能源占總發電比率20%政策目標的積極作為,直接就被環評委員們打臉。 其次,早在2015年7月初,經濟部公布如果供電餘裕降到50萬瓩以下,將對5,000瓩以上的工業大戶減供5%電力的時候,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經公開表示,「一分鐘都不能缺電」。事實證明,台積電這幾年來並不怕崛起中的所謂紅色供應鏈,台積電怕的是供電不穩和電力短缺。他在今年4月受訪時指出,水電和環評對於製造業的影響非常深遠,台積電面對近日的限電危機,固然有能力短期因應,但對於新建廠房新增210萬瓩的用電需求,則是「一秒鐘都不能跳電」。 政府對於再生能源的努力,雖然已經具體的體現在環保署所主導環評委員會的加速審查,但根本的問題仍在於制度的設計。環評委員會的定位,究竟是減少對環境衝擊,同時協助企業的投資,還是志在不夠明確的環評審查標準無止盡的提出意見,以致於環評過程曠日費時,延誤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而主管機關是否有恪遵職責,還是將權責都交付給擁有最後否決權的環評委員會。 現代民主治理的委員會機制之運作設計上,所不能迴避的則還有更多元的公共參與,因應公民社會的審議程序之趨勢,本月1日最新組成的環評會議過程,將會在線上直播。所以,和過去所有環評委員推薦後再進行遴選不同的是,環保署在7月20日接受社會各界推薦截止日期之前,就新增「被推薦者必須同意直播」的條件。此次新任的環評委員任期從2017年8月1日到2019年7月31日,環評委員會除了環保署署長和副署長擔任主委和副主委,以及5位機關代表以外,其他的14位委員都是由環保署就具有學術專長和實務經驗的學者專家予以聘任。最新組成環評會議委員的研究專長主要包括:地質、地理、建築、考古、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環境工程、機械工程、公共衛生、以及運輸科技與管理。 就此觀之,無論是充分而且即時的提供政策資訊的線上直播,或是官民信任關係的建立,這樣的委員會組成方式對於環評、第二階段環評、乃至於「政策環評」,所不能迴避的問題還有:許多學者專家會不會因為感到困擾而不願意出任,更重要的是「公民參與能不能夠由學者專家所代理」,非官方的委員在直播過程能不能「為所當為,暢所欲言」,他們應該秉持自己的專業還是要反映民意,或是配合機關首長的施政作為。 此外,一般大眾和社會輿論所期盼的是專家學者能夠扮演好中立客觀的角色,和委員諸公本身對於自我學術專業意見的認知,會不會有衝突;這樣的衝突能否透過專業的對話和委員會的決議,達到追求公共利益的政策目標,都是政府在縮短政府與民眾之間資訊不對稱時,所必須長期努力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