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立法院黨團協商制度的變與不變

工商時報【主筆室】 立法院第三次的臨時會從本月18日起召開,首先登場的是行政院長林全針對815全台大停電進行「815供氣中斷致大潭電廠跳機停電事件專案報告」,原本早就安排好的4年4,200億元「前瞻計畫第一期特別預算」的二讀和三讀程序之完成,則因為「歹戲拖棚」,沒有引起社會大眾太多的討論。然而上周五的臨時會中,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面對綠營人數優勢,打算以各種杯葛手段拖過臨時會,藍綠的表決大戰已然開打。而立法院內原本應該速速改善的「政黨互動關係」和「黨團協商制度」則完全失去應有的功能。 在「政黨互動關係」方面,此次史無前例的第三次臨時會原本就是為了貫徹蔡英文總統的意志所召開,所謂的「前瞻」基礎建設已經因為今年夏天颱風水患的災害防救,以及對民生用電進行限電停電,從而引發對於能源轉型的政策方向,備受社會各界的責難。也因此,重新檢討前瞻基礎建設內容的聲浪,早已經迫使蔡英文總統和林全院長不得不鬆口檢討。然而,經過前兩次臨時會堅壁清野而決裂的朝野政黨之互動關係,在第三次臨時會更為惡劣而已。 今年以來,從一例一休開始,雖然企業和勞工、甚至部分執政黨的立委和縣市長也不分黨派的期待政府能夠懸崖勒馬,「朝令有錯,夕改有何妨」的呼籲,並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勞動部長林美珠只有表示尊重各界的不同意見,但並沒有修法的規劃。 此外,在8月中旬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所提出的法官多元晉用與監督淘汰機制、檢察官的評鑑制度等,總統府最後總結提出的具體建言,甚至將在年底前送入立法院審查、「人民參與審判法」所提出「國民法官」概念之落實,全部都需要立法院的審議。未來立法院內的政黨互動只會更令人憂心。 過去陳水扁總統八年召開過7次臨時會,馬英九總統八年召開過12次臨時會,此次史無前例一連三次臨時會的召開,再加上行政院眾多任務編組的「委員會」和「小組」,例如行政院的「人權保障推動小組」和總統府的「人權諮詢委員會」,以及行政院的「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和總統府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不但疊床架屋,職權也難以釐清,已經引起在野政黨的不滿。林全院長在815大停電專案報告時,「目前沒有缺電問題」、以及停電限電「是機率問題」的說法,不僅無法得到在野黨團和社會大眾的諒解,更使得朝野政黨的互動關係惡劣到極點。 在「黨團協商制度」方面,從1999年「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三讀通過以來,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永遠的總召集人」柯建銘,無疑是朝野政黨主客易位前後,黨團協商最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 特別是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強渡關山的立法程序,必然再次引爆朝野政黨的齟齬不快。回歸到政治運作的制度層面,朝野政黨的黨團協商法制化以來,機制的演變已經愈來愈朝向以「委員會」做為中心,例如:從每個議案都送交協商,變成由委員會決議是否送交協商;從各黨團負責人、黨鞭或總召擔任協商主持人,變成由委員會的召集委員擔任協商主持人。而為了提高議事效率,協商期限從一定要黨團代表簽名,縮短到一個月必須完成,要不然就由院會定期處理。 而為了避免外界「密室交易」和「利益交換」的質疑,黨團協商也從沒有記錄,變成有部分的記錄;此外,還從完全不公開的協商過程,變成是有現場影音的轉播。 此次立法院在休會期間三次臨時會的舉行,顯見蔡英文總統全力推動從年金改革到前瞻基礎建設的決心,而無論是司法改革或是一例一休的修法,都必須回到立法院完成立法或修法的程序。雖然現實的政治世界本來就是爾虞我詐,甚至出爾反爾;而立法院在野黨團突如其來的議事干擾,則屬於立法程序和技術能力的運用。國民黨立院黨團從提出10,421個議案,願意減少到1,200案,雖然是善意回應的開始;然而刪除330億前瞻預算的建議,則被立法院長蘇嘉全「一事不二議」而回絕。由於民進黨擁有幾近絕對多數的席次,面對在野黨的預算監督職責,實質審查就算不可得,執政黨也不應該進行包裹表決。在現今朝野政黨高度對峙不變情勢下,若不加強改善黨團協商制度,未來的立法院將只見焦土戰,不可能有建設性的審議,那將是全民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