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蘇貞昌留任對誰有利

儘管蘇內閣民調持續探底,黨內外對行政院長蘇貞昌即將下台的傳聞不斷,蔡英文總統還是以「目前沒有內閣改組的計畫」回應了民意的呼聲與外界的質疑。但從黨內外的反應來看,擁有閣揆去留主動權的蔡總統這番表態,顯然未能對「幕前」的換閣爭議畫下休止符,反倒是對「幕後」的暗潮洶湧,乃至未來的變化,留下了無窮想像的破折號。

蘇貞昌在2018敗選後枯木逢春,因緣際會地被蔡英文任命為閣揆,他的角色原本就是戰鬥內閣,又乘著民進黨操作反中、抗中的民粹之勢,在選戰中發揮殺伐本色立下戰功,得以續任合作。但現在時移勢轉,國際、兩岸與國內政局丕變,蔡英文讓蘇貞昌功成身退、適時下台,以溝通整合取代對抗分裂,開展新政局與新氣象,本就順理成章;如今蘇貞昌在民調中已成蔡英文執政的最大包袱,卻反而得到肯定留任,看似反常,其中的政治算計不僅蔡、蘇彼此心知肚明,民進黨內派系與在野的國民黨,其實應也了然於胸。

蔡蘇體制各取所需

說穿了,此時蘇揆留任的最大功能,就是能為蔡英文繼續推動後續的爭議性政策,並代擋因此而來的炮火子彈。面臨民怨四起的大環境,現在不只萊豬進口問題仍然如火如荼,難以善了,包括開放日本核食、健保費率是否調漲、勞保費率應否調升,這些都是困難的抉擇,讓蘇貞昌繼續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益,清理戰場,扛下責任後再走人,這是他存在最大的價值,也是黨內各派系心照不宣的默契。

正因目前情勢混亂,蘇若此時下台固可稍弭民怨,但繼任者馬上就接到爛攤子,絕對難以討好,當然會暫時觀望不強出頭。以蘇之後最常被點名的閣揆人選鄭文燦來說,他的桃園縣長任期在年底就過半,鄭若接閣揆雖不用補選市長,但先前有陳菊、賴清德等地方首長任期未滿入閣,導致2018年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的負面前例,加上屬性偏藍的桃園若無鄭文燦鎮守,民進黨在2022年可能再丟江山,鄭文燦何時接閣揆當然要從長計議再發動。

另一方面,蘇系人馬相對單薄,不需要太多的資源與位置就可安撫,而且即使人氣看衰的蘇貞昌有意更上層樓,問鼎大位,對蔡總統此際避免提前跛腳,維持派系間的恐怖平衡,挺蘇也只須付出最低的代價。畢竟新潮流與正國會兩大派系,對後蔡時代的權力布局早已蠢蠢欲動、蓄勢待發,而原本護駕的英派要角又紛紛中箭落馬,霸氣強悍的蘇貞昌為了派系生存,現在也只能言必稱蔡總統,使命必達負責擋子彈,成為壓制其他派系的槓桿。

蔡英文的謀略如此清楚,自信與個性極強的蘇貞昌豈能不知,但他儼然已成過河卒子,只能向前衝,無法向後退。蔡、蘇兩人在個性、施政風格與過去相處紀錄上的扞格不合,可謂舉國皆知,「蔡蘇體制」的形成與運作本就充滿不確定性,只是目前因為政治上各取所需,而呈現暫時的結合;好比開放萊豬的是蔡總統,蘇揆不願意揹鍋為此道歉,要關中天控管言論的是蘇揆,蔡總統則是閃躲切割,未來蔡、蘇體制的衝突是否會漸趨明顯,固然牽動民進黨派系利益的平衡,但影響到政局的穩定才令人關切。

做得越久出包越多

對國民黨來說,此時要求蘇貞昌下台是反映民意,但就政治利益而言,蘇貞昌做得越久,出包越多、民怨越烈,才符合選舉求勝、重返執政的目標。問題是,蘇貞昌終歸會下台,他能做多久、何時下台、換誰組閣,相當程度都不是國民黨所能決定,因此在野黨的本務不在過度的政治算計,而是言所當言、為所應為,忠實且精準地掌握民意趨勢,才能得到民意真正的信賴。

事實上,蘇貞昌繼續留任閣揆,到底對誰有利,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如果流於權謀,機關算盡,終歸會作繭自縛,遭到民意唾棄。因為人民反萊豬進口,捍衛健康安全;反中天關台,捍衛言論自由的怒火不會自動消失,蔡英文是否提前跛腳,更不會因為權謀算計而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