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論建立創新產業常規統計的重要性
工商時報【主筆室】 我國經濟成長近年已落至全球平均水準以下,日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在立法院被問及此事時表示:「這是因為我國舊的成長模式走了很多年,近年已沒有力道了,這是結構問題,政府將尋找新成長模式來提升成長動能。」他形容這好像小孩子「轉大人轉不過去」,但在新成長模式之下,將來一定會轉過去。 陳主委在立法院並未明確指出新成長模式的內涵,只說基本方向是數位經濟,歸納內閣這一年來的論述,所謂新成長模式應該就是推動數位經濟、綠能等五大創新產業、新農業與循環經濟(後二者稱為五加二產業),內閣相信這些新產業會有新動能,讓台灣經濟走出當前停滯的困境。 依行政院通過的「數位經濟•創新經濟發展方案」,此方案將使台灣成為網路社會先進國家,建立智慧城鄉,打造數位創新生態系,鏈結至各產業,估計至2025年數位經濟所創造的產值高達6.5兆元。至於五加二產業,政府也擬以三大連結、四大主軸加以推動,並表示僅物聯網這項產業若能拿下全球1%市場,2025年即可創造3兆元產值。 新成長模式裡的產業大多不是我國行業標準分類裡的行業,尚無明確定義,因此不論是廠商家數、就業人數、營業額、固定資本形成、出口等統計都付之闕如。也因此每次被問及這些產業到底推動情況如何,相關部會每每避重就輕。我們去年三月已呼籲政府建立五大創新產業的常規統計,但歷經一年仍未見政府採取任何行動,政府循月、循季發布的統計裡,有關五大創新產業的僱用、營收、固定資本形成、出口仍杳無音訊,講了半天總是2025年會如何如何,但如果連今天的情況如何都不知道,那麼如何相信2025年的偉大願景會實現,這豈不是又在畫餅、吹牛嗎? 我們認為,政府果真有決心要推動這些創新產業,就必須在每月的工業生產、海關出口、商業營收、就業人數或每季發布的GDP、民間投資裡告訴大家,這些產業的情況如何,這個透明化的資訊揭露不僅有助於政府檢視政策推動的成果,也可讓外界明白府院政策落實的情況及提振經濟的效果。我們思之再三,建議政府應儘速辦成以下三件事: 第一、讓數位經濟、五加二產業統計範疇明確化:一切經濟現象總是透過數據而獲得理解,我們之所以知道半導體對台灣經濟貢獻大,是因為從出口、投資、就業及GDP等各項數據呈現半導體業生產活動的情況;早年半導體產業發展之初,我國統計分類也難以呈現此一產業概況,但隨後政府即著手建立分類,如今數位經濟、五加二產業皆是政府相中,未來足以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產業,且是結構調整、新成長模式的要角,豈能沒有明確的統計?而要統計就得定義統計範疇,內閣自應組成專案小組明確定義,以供各部會彙整各類統計。 第二、運用工商普查協助建立基礎統計:有了明確的產業分類範疇之後,可以運用每五年辦理一次的普查資料,進行估算,事實上工商普查即將在今年4月進行,若政府單位有心了解數位經濟、五加二產業的概況,在去年此刻我們提醒內閣辦理五大產業常規統計時,就應該與主計總處研擬如何自今年普查獲取更細緻的資料,讓這次工商普查為未來新經濟成長模式建立基礎統計,如今普查在即,但願政府仍可亡羊補牢。 第三、訂定數位經濟、五加二產業統計發布機制:政府統計要取得信任,必須有常態的發布機制,不可興之所至,看到好數據就拿來吹噓一番,因此這些未來對經濟成長如此重要的產業,其出口、生產、營收、投資或就業都應建立正常的發布機制。初期蒐集資料不易,也許可以每季發布一次,由行政院主計總處負責彙整各部門統計對外發布,迨相關資料建制完備,可按月由各部會循原發布機制公布,此一資訊透明化,非僅可以提升政府統計公信力,也有助於產、官、學界掌握這些創新產業發展近況。 歷史學家黃仁宇對於明、清兩朝政府統計未能準確反映實況,以致誤判情勢,錯失改革機會曾感嘆:「傳統官僚主義的作風,真理總是由上至下,統計數字反映著上級的要求與願望。…,要使國家在數目字上管理,先就要提出真實的數字。」大哉斯言。蔡總統任期將屆滿一年,所推動的結構改革、新成長模式不能一直停留在擘劃願景階段,或者只會一直告訴大家2025年會如何,「轉大人」一定轉的過去,必須儘速建立常規統計發布機制,告訴我們現在如何,上個月如何。 雖然統計工作不像擘劃願景如此澎湃偉大,引起注目,但卻是政策成敗的羅盤,不可須臾或缺,我們盼望蔡總統認真看待此事,指定政務委員專責此事,切莫掉以輕心,以致執政四年空有願景,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