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防疫用口罩」同時也是無形殺手

近日巴西發現一隻被沖上岸的企鵝,保育人士在屍體肚子內發現了口罩,再度引起環保團體對於海洋廢棄物的重視。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民眾必須隨時配戴口罩,人人搶著要保命的防疫用品,成為每日外出的基本裝備,自此經常可以馬路旁、水道或是海灘上都能發現隨意棄置的口罩。據環保人士稱,這種防護材質的不織布,得花上好幾百年時間才能被分解,也因此用完就丟的拋棄式醫療口罩,逐漸成為野生動物的殺手。

這些被廢棄的口罩最可能常出現於海洋環境,在英國,一隻腿部被口罩纏住的海鷗被「皇家愛護動物協會」救出,還一度登上英國傳媒頭條。邁阿密外海也有河豚因口罩而喪命;在鄰近地中海的鹹水潟湖,法國的非營利組織「海洋清潔行動」發現一隻困死於口罩裏的螃蟹。

在台灣,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綠色和平、荒野保護協會在二○一九年七月發布「海岸垃圾總體檢」報告,發現一年之中,全台海岸垃圾可裝滿十五萬袋黑色大塑膠袋。海廢垃圾早已是全球危機,各地都有民眾舉辦淨灘活動,希冀結合眾人的力量來清理海灘,即便只能清理約百分之一的垃圾量,但是能幫助群眾喚醒海洋廢棄物問題的重視。

二○二○年海洋保育署也委外結合潛水人員進行清理。基隆、新北、宜蘭、台中、高雄與屏東六縣市,清出重達四萬一千斤左右的海廢,百分之八十九廢棄漁網為最大宗,其次是一般垃圾、鐵製品與玻璃製品,各佔百分之三,其餘為繩索與其他垃圾。

廢棄的漁網會纏住許多的海洋動物,限制了牠們的行動;塑膠垃圾會被海龜誤食,並阻塞牠們的消化道,如今醫療用的口罩也成為了其中一部分。根據環保團體「海洋亞洲」的資料,去年有超過十五億個口罩流入全球海洋,相當於新增六千兩百噸海洋塑膠污染。拋棄的口罩、乳膠手套等醫療防護用品,在天然環境分解後,會成為更小的塑膠顆粒,然後進入食物鏈,衝擊整個生態體系。

雖然口罩和其他的防疫物資在疫情時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物資,但在我們使用的同時,也不該忘記了胡亂丟棄的後果,這些廢棄物造成的海洋汙染及影響,還是會透過食物鏈,讓我們無形中將含有塑膠微粒的海鮮吃下肚,最終這些污染還是回到我們人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