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G20峰會之後各大國的經貿政策走向

工商時報【主筆室】 日前G20峰會在德國漢堡舉行,為期短短兩天,然而會前和會後發生幾件重要的政治動作與政策宣示,都和經貿全球化與氣候變遷有關,也將因此影響各國的政治互動和各國經貿政策走向,值得我們正視並持續觀察。 首先,在G20峰會召開之前,歐盟與日本歷時4年所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雙方同意開放政府採購市場,取消99%的關稅項目;雖然具體的落實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但雙方對於取消非關稅障礙的國際經貿投資之認知,則是無庸置疑。對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說,自己在國內的政治醜聞不斷,以及執政的自民黨上周在東京都議會選舉的慘敗,重創即將做為日本戰後任期最久首相的政治聲望甚鉅。且在面對一個沒有美國、又不希望中國加入、進退兩難的TPP劣勢局面,安倍可以說是扳回一城。而對於歐盟而言,和日本達成的自貿協議,可以達到對美國總統川普來訪的政策宣示,也等於向美國朝野各政黨宣告,所謂的「歐美」先進國家,已經是形同陌路。 其次,新當選不到兩個月的法國總統馬克宏誓言,將遵循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所簽署的巴黎協定,法國政府在G20會後宣布,要在2040年禁止銷售任何使用汽油或柴油的汽車,以履行巴黎協定,並且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此外,法國也要在2022年將所有燃煤發電廠加以除役,停止核發新的油氣開採執照,在2025年讓核電使用量減少到50%以下。這樣的政策宣示,無異和就職快屆滿半年的美國總統川普「對作」,也更顯示出歐盟和美國因為對氣候變遷的基本理念不同,從而在核能、汽車、再生能源的產業發展政策形成更大的鴻溝。如果連結到目前世界各國對於電動車和無人車的努力研發和大力投資,則此等歐洲和美國的「政策落差」,對於政府和企業無疑是「政治影響經濟」的重要趨勢觀察。 再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峰會前,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動作,對於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也有重要的影響。習近平先到訪莫斯科與普丁會晤,他再次強調「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以及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在2014年基於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由俄羅斯主導所推動的「歐亞經濟聯盟」,兩者無論是在投資、能源、經貿、地方人文方面都可以相輔相成,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也可以彼此協調合作。此外,習近平在G20召開的前兩天到德國進行國是訪問的期間,也強調「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希望雙方在去年杭州峰會的基礎上再深化,合作共贏並且為世界經濟成長注入新的動能。 最後,相對於歐盟、日本、中國大陸領導人對於經貿全球化和氣候變遷的堅持和落實,美國總統川普則更加著重在,嘗試扭轉G20地主國德國所設定國際經貿和氣候治理相關議程的主場優勢。川普這次在參加G20之前造訪的是波蘭,他罕見的批評俄羅斯政府從干預美國選舉、默許敘利亞阿塞德政權使用化學武器、乃至於俄國在2014年佔領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等等,「拚政治」的基調和G20期間與歐盟主要國家領袖的互動身影,都顯示出歐盟和美國表裡不同的矛盾。雖然川普並不反對自由貿易,但他堅決反對多邊貿易協定,其自由貿易的理念是基於雙邊協定,他相信,以美國做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一個又一個的雙邊協定能夠給美國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勢必會比像TPP或美國和歐洲的TTIP要來得更多。 簡言之,國際社會的情勢瞬息萬變,二戰之後由英國和美國高度參與、甚至主導的歐美先進國家,也將因為此次G20的結束而隨風而逝。從去年六月英國保守黨政府前首相卡麥隆舉辦脫歐公投的政治豪賭失敗下台開始,去年十一月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並在今年一月就職,再到英國首相梅伊五月錯估形勢提前三年改選下議院,所形成工黨席次大幅增加,如今朝不保夕的英國首相在此次G20期間完全被邊緣化,而美國總統川普的處境則艱困且尷尬。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習近平到訪莫斯科和前往柏林的國是訪問,在經貿全球化和氣候變遷,這兩個當前國際治理最重大的議題上,中國大陸所採取和美國完全不同政策立場在未來對於國際政經形勢的深遠影響。在不斷與世界主要國家領導人確認在氣候變遷與經貿全球化的政策共識,此等「外交上合縱連橫,經濟上拓展國力」的「拚經濟」舉措,著實令人為台灣未來的發展感到憂慮。「兩大之間難為小」,在大國博弈的世界棋局裡,面對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記者會在G20結束兩天後所宣稱,中國大陸和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雙方達成了共識,共同推動RCEP談判在年內結束」,如何因應後G20時代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大氣候的改變,政府實應該具備更宏觀的國家發展戰略之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