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食物」 可可魅力席捲全世界

台北市 / 綜合報導

觀眾朋友喜歡吃巧克力嗎?相信大家都知道,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可可粉,可可粉則是用可可樹的種子磨成的。而歷史上最早使用可可粉的,不是歐洲人,而是西元前的中美洲原住民,當初可可被中美洲原住民譽為「神的食物」,只有君王或軍隊能享用,吃法也和現代不同,直到西班牙人出征中美洲,可可才被傳到歐洲,之後才逐漸形成,我們熟悉的巧克力文化。

放進嘴裡入口即化,苦中帶甜的滋味,令人齒頰留香,巧克力的神奇魔力,在電影「濃情巧克力」,打破一座小鎮的保守壓抑,更在現實中,征服許多人的味蕾,而巧克力的主要原料,也就是可可豆,歷史可以回溯到,西元前的中美洲。

回溯到西元前1900年,中美洲的人們已學會,利用當地可可樹長出的豆子,可可樹發源自中南美洲,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0度之間,炎熱又多雨的環境,如今除了中南美洲,在非洲和東南亞也有種植,而歷史學家相信,最早懂得利用可可豆的,是分布在現今墨西哥,南部的奧爾梅克人,幾世紀下來,可可一路傳到馬雅,以及阿茲提克,造就中美洲的「可可文明」,比起現代人加入牛奶,做成一杯暖心的熱可可,阿茲提克人最「甲意」的喝法,則是把可可粉,混合辣椒粉和其他香料。

網路節目主持人:「放一匙辣椒粉,和一匙五香粉進果汁機,再加一杯可可粉兩杯熱水,放個半小時加入蜂蜜提升甜味,再打到起泡為止。」據說阿茲提克君主,蒙特祖馬2世,一天能喝上50杯,那它究竟有多美味。

網路節目主持人:「喔(咳嗽),這口味有夠重的,真的很重但滋味真好。」又苦又辣但振奮精神,這種滋味最早,只有王公貴族能享用,因為可可被譽為「神的食物」,16世紀西班牙人,出征猶加敦半島,就在這裡遇見可可,將可可帶回歐洲,大家熟悉的固體巧克力,則是在1847年問世,隨著工業革命,帶動加工技術進步,巧克力製程也更講究。

巧克力師傅霍吉:「可可莢被剝開,裡面是種子混著果肉,它們會被挖出來裝袋,再拿去發酵。」生可可豆必須經過發酵,才能引出巧克力風味,再用機器研磨大量豆子,直到變成濃稠膏狀。

巧克力師傅霍吉:「巧克力被按摩完透過氣,我們接著要做的是,為巧克力調溫,讓固體及脂肪中,不同的結晶架構穩定下來。」準備齊全後,再讓膏狀巧克力硬化,一片又一片巧克力,就大功告成。

巧克力也在20世紀初,傳入東方的日本,「舶來品」美食碰上,同樣來自西方的情人節,碰撞出特殊的,「情人節送巧克力」文化,而競爭激烈的情人節市場,近年也終於出現,日本土生土長的巧克力,來到小笠原群島,第二大島「母島」,走進當地農民,折田先生的溫室,一棵又一棵可可樹上,碩大的果實映入眼簾。

日本可可農折田一夫:「因為海風會吹到這裡,不讓海風吹到可可樹很重要。」由於母島的氣候條件,接近主要可可產區,也讓折田先生的農園,被懷有「日本巧克力夢」的,甜點業者平塚正幸相中,作為栽培可可的基地。

甜點業者平塚正幸:「(當初可可樹)很快就發芽,但很快又全枯死了,我真的很感謝(折田先生),照顧5百棵可可樹到結出果實。」業者與農民合作無間,終於成功催生日本第一款,「自種自產」的巧克力。

SUPER TOKYO MX記者:「可可風味濃郁得嚇人,而且越嚼越有酸味和果香。」從可可漂洋過海,傳入歐洲已過了5世紀,如今「神的食物」,已經成為全球人,共享的好滋味。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嬉笑怒罵又溫馨 泰式創意紅遍世界
被控詐欺未獲交保 黎智英收押至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