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射神舟十二飛船 首次把三名宇航員送往「天宮號」空間站

The Long March-2F Y12 rocket, carrying the Shenzhou-12 spacecraft and three astronauts, takes off from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for China
搭載神舟12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升空畫面

中國在當地時間周四(6月17日)上午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三名太空人被送往「天宮號」空間站,這將是中國自主建設的常駐空間站迎來的首批「住客」。

今年4月,中國已將「天和號」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天和號」核心艙是中國「天宮號」空間站的主體部分,在距離地面400公里左右的近地軌道運行。

這亦是時隔五年,中國再度進行載人航天任務。官方媒體公布的三名宇航員是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預計他們將在太空駐留3個月。

除了正在建設的「天宮號」空間站外,人類目前在太空中唯一的空間站是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但美國將中國排除在該空間站項目之外。

神舟十二號

據中國媒體報道,神舟十二號飛船在當地時間周四(6月17日)上午由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中國西北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神舟十二號飛船由返回艙、軌道艙及推進艙組成。返回艙為宇航員升空進入空間站和返回地球的「座艙」;軌道艙為宇航員在太空中的主要生活場所;而推進艙提供電源和推進劑,安裝有儀器和設備,儲存有氧氣罐和水罐,以及2個太陽能電池陣。

三名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
三名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
Astronauts
Astronauts

6月9日,神舟十二號飛船與火箭的組合體已被轉運至發射區。

三名宇航員將在空中執行與地面同步的作息,在駐留約3個月後,乘飛船返回艙返回中國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附近的東風著陸場。

中國媒體報道說,中國的太空人還將在機械臂的支持下,兩次開展較長時間的出艙活動,進行艙外的設備安裝、維護等工作。

「我們要把空間站核心艙這個太空家園布置好,還要開展一系列的關鍵技術的驗證實驗,任務很艱巨,挑戰也很多,」56歲的聶海勝周三(6月16日)在出發前的一次記者會上說。

聶海勝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宇航員,曾在2005年和2013年兩次參與載人太空飛行任務。55歲的劉伯明有過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的經驗。46歲的湯洪波則是首次飛行。

中國表示,這次飛行任務是為了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

中國的空間站計劃

空間站是一種能長期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可供宇航員長時間居住。此前,蘇聯及其繼任者俄羅斯建造的和平號空間站(Mir)服役超過10年,是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

目前除「天宮號」空間站外,全球正在服役的空間站僅有國際空間站——它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的航天機構合作運營。國際空間站計劃在2024年退役,但目前有望延長服役到2028或2030年。

美國曾反對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這讓中國在十多年前開始進行自己的空間站計劃。至目前為止,中國已將兩個空間實驗室送入太空軌道。

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和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號」均是試驗型的空間站,只能允許太空人在其中短時間逗留。而今年4月發射的「天和號」則是正式的常駐空間站「天宮號」的核心艙。

儘管比國際空間站要小得多,但中國希望這個重66噸的新模塊式空間站可以運行十年或更久。官方媒體將其形容為「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和太空母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其與毛澤東時代的「兩彈一星」相提並論。

China Launches Space Station Core Module Tianhe
天和核心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

為了加快「天宮號」空間站投入運營的速度,中國計劃了一系列發射任務。

4月29日,「天和號」核心艙發射升空。它長16.6米,寬4.2米,將為空間站提供動力。據報道,「天和號」核心艙有三個臥室和一個衛生間,並提供120多種食品。宇航員還可以使用太空跑台和自行車,進行日常鍛煉。

中國在5月29日從海南發射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該飛船攜帶了航天員生活物資、艙外航天服及空間站平台設備、推進劑等。

5月30日,「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完成了交會對接,歷時約8小時,二者隨後轉入組合體飛行階段。

中國媒體稱,明年中國將會再發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兩個艙段;此外還將有四次貨運飛船和四次載人飛船發射。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具備實驗能力,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

太空雄心

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起步較晚。2003年,它將第一位宇航員送入軌道,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實現太空飛行的國家。

但中國一直持續加大對航天的投入。在習近平時代,官方媒體將中國的「航天夢」表述成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一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都希望用更短時間複製美國和蘇聯曾經的成就。

在探月方面,2019年1月,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馮·卡門(Von Kármán)環形山著陸,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對地球一面降落探測器的國家。

去年12月,「嫦娥五號」攜帶月球表面的土石樣本成功返回地球。人類上一次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還要追溯到1976年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

中國的火星任務以2000多年前屈原的詩歌命名為「天問」。今年5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成功釋放火星車「祝融號」。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成功派出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

1971年,蘇聯的「火星3號」曾一度是人類第一個成功在火星表面著陸的探測器,但僅工作了十多秒後,著陸器就永遠與地球失去了通信聯繫。

在中國探測器登陸火星之前,美國的「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以及「毅力號」火星車分別於2004年1月至2021年2月數次登陸火星表面。

中國同樣有開發探測器對小行星和木星系進行探測的計劃。2024年左右,中國還計劃發射一台類似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軌道望遠鏡,可與空間站對接。

更多國際相關新聞
拜登蒲亭日內瓦峰會 重申核戰沒有贏家
衝突再起 以色列不甩停火協議 空襲哈馬斯
金正恩示警缺糧專家:恐釀完美風暴 衝擊糧食與匯市
專家:北極將迎無冰夏季 跨越不可逆臨界點
澳洲水患後現空靈美景 蜘蛛「絲路」披覆大地如藝術品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