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五號的台灣太空夢

(專題) 福衛五號的台灣太空夢 (李人岳報導)

 

國人自製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台北時間8月25日凌晨2點51分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並且在當天上午正式和地面站成功通聯,讓科技部和太空中心相當振奮。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福衛五號接下來將展開各項次系統檢查以及初始軌道調整,預估2個星期後可以傳回第一張照片,一個月後可以完成全部測試。福衛五號耗資57億元,在2009年3月完成本體設計總檢視,主要功能是接替已經除役的福衛二號的影像遙測任務,可以提供解析度黑白2米、彩色4米的衛星影像,用在國土安全、防災勘災等用途;同時搭載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則可進行執行太空天氣與通訊以及地震前兆等研究。

 

陳良基指出,福衛五號的遙測能力,未來將有可觀的衍生效益。陳良基:『台灣的土地很小,所以當時設計刻意每2天一定要經過台灣1次,所以它這種Revisiting的特性是很特別的,它可以每2天經過台灣1次、每天會繞14.5圈的地球,所以它的特質可以用在很多固定點變化的量測上面,所以其實有蠻特殊的商業價值,如果照福衛二號的經驗,到時候每年預估光遙測地圖的需求量其實相當大。』

 

福衛五號被太空中心稱為「最有台灣味」的人造衛星,由於先進的衛星遙測技術被各國管制出口,因此絕大部分元件都是由國內研製提供,例如本體結構由漢翔公司以複合材料製作,最重要的遙測酬載和CMOS影像感測器也是100%由國內研發單位及廠商研製,參與計畫的國內廠商達到50家以上。

 

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說,雖然有先前福爾摩沙衛星的經驗,但很多技術要自己來,有時也是要重新學起,尤其是最重要的遙測酬載和最關鍵的系統整合。余憲政:『比如說感測器的部分,國內過去沒有,我們必須重新開發....那個光學的結構體,鏡片要磨得夠均勻、夠平,國內只有儀科中心比較有這種大型晶片的經驗....他們也是要從頭學起,因為他們也沒做過太空級的元件....之後的整合,整合的功夫是看不出來....在外面是不會教的....所以這中間如何去整合?我們也吃了很多苦頭,也克服了這方面的困難。』

 

余憲政也舉例,福衛二號的飛行控制軟體是法國提供,有些功能被鎖死,如今福衛五號全部由國內開發,就可以完全操之在我。余憲政說:『比如說以福衛二號而言,二號那時不是說有反應輪壞掉嗎....然後法國的設計就是鎖死某些功能,你明明知道也許用某種方式去試試看也許會變好,它不允許那麼做....如今福衛五號是自己做的,以後如果碰到這種困難,我們就自己可以調整。』

 

余憲政說,參與研製福衛五號的國內產學研各界,有些曾經參與外國太空計畫,但大多數都並非以航太為主業,參與福衛計畫必須提升自己的品質技術層次,也是累積自己在國際市場的口碑。余憲政說:『元件端的工作,這部分國內的一些半導體產業界,另外也有屬於比如記憶體,衛星把資料拍攝後要存在記憶體上,這個大量的記憶體、必須是太空級的記憶體,也有很多國內的廠商也可以參與,也建立它們自己在太空品質的元件的口碑,對它未來拓展國際市場也有幫助。』

 

至於福衛五號搭載的CMOS影像感測器,也已經應用在UAV無人機等方面,未來也有成長的趨勢。科技部長陳良基也說,國內半導體廠商擅長的CMOS感測器,未來有機會協助台灣踏入衛星影像感測器的國際市場。

 

當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也承認,台灣從福衛計畫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基礎功夫,但當然距離頂尖之流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也因此福衛五號的升空,被太空中心員工笑稱是「世界太空科技的一小步,不過卻是台灣的一大步」。接下來,同樣被視為衛星自主研發指標的「福衛七號」預計明年第二季也要發射升空,以13顆衛星進行海洋風場的科學研究。科技部也將在半年內提出第三期太空計畫內容,繼衛星自主研發之後,下一期15年計畫預計發展太空產業,陳良基說,包括零組件、檢測、整備及新興衛星系統等方面,都是思考方向。

 

科技部長陳良基用電影「十月的天空」形容福衛五號再次喚起的太空夢,故事中的火箭少年在鄉親家人都不看好的艱困環境下仍舊堅持研究火箭,最後主人翁真的進入美國太空總署任職,最有台灣味的福衛五號能不能帶動台灣實現新的太空夢,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圖片:SpaceX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