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基金 來台吃癟

工商時報【陳碧芬╱台北報導】 台灣第一份私募基金白皮書昨(21)日發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國際私募股權基金近年在台投資銳減,3年來僅見「尚未過關」的中嘉網路案;究其因素有三項:台灣企業規模偏小、政府法規政策與監管不確定性,以及電子產業已進入成熟期,面臨轉型壓力。 私募基金白皮書揭露,台灣政府對國際私募股權基金的政策、法規與監管,頻頻出現受爭議的決定,已影響國外業者來台意願,KKR收購國巨、安博凱出售中嘉網路等,是最明顯的案例。 勤業眾信董事長賴冠仲說,中嘉案是「令人(業者)失望」的個案,也是近3年唯一外資PE投資案。 富厚資本董事長戴章揮說:「台灣很多企業可以投資,但沒有人敢買」,因為對於最重要的買家—中國,不能隨意交易。該白皮書指出,台灣主管機關對具大陸色彩的投資人審查較為嚴格,私募股權基金背後的資金來源是否包括中資,也容易被放大檢視。 白皮書統計,國際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金額多落在1∼5億美元,過去10年,私募股權基金在台投資的指標案件,除了凱擘及中嘉網路的投資總金額達10億美元,多數案件規模,亦落在2∼8億美元。 國際私募基金業在台難以發揮,德勤財顧執行副總潘家涓表示,區域及本土型私募股權基金趁勢而起,且較國外業者有二大優勢,其一、投資金額更具彈性;其二、在地人脈及熟悉本土企業文化,均使得台灣企業主更願意共同合作。其中,郭冠群籌組、國泰金為大股東之一的達勝資本,陳聖德和郭名鑑成立的卓毅資本,成為最活躍的本土私募股權業者,共計資案件占整體市場七成以上。 黃日燦也指出,國際私募基金業如今不來了,就要靠自己來,國發會去年推動200億元的併購基金,今年將再啟動台幣1,000億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顯示政府也有意借助私募股權基金的力量,協助國內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