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啖美食 5招慎防食品中毒

隨著氣溫漸降,秋冬大啖美食可謂一大享受。新光醫院家醫科胡念之醫師提醒,進補的同時也要留意食材衛生與品質,食物存放不當或是忽略個人衛生都可能導致病菌感染,造成食品中毒。建議民眾處理食材前應先洗手、留意食材存放日期與環境,並於食用前充分加熱,就能降低致病機會。跟著健談圖文認識食品中毒的原因、症狀以及預防的方法。




食品中毒是指食用相同食品後,有2人以上出現相似症狀;或單人因食用受到毒素或病菌感染食材而出現不適症狀者,皆為食品中毒。

食品中毒的症狀包括發燒、嘔吐、噁心、頭痛、腹痛、腹瀉,甚至出現血便、膿便等症狀。然而,症狀的嚴重程度與個人健康程度、抵抗力強弱,以及吃進的食品份量多寡有關,且不一定會出現所有症狀。

常見的食品中毒原因包括:

1. 細菌感染: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肉毒桿菌、沙門氏桿菌、霍亂弧菌等。

2. 病毒感染:如羅諾病毒。

3. 天然毒性:如河豚毒、麻痺性貝類毒素、植物性毒素、黴菌毒素等。

4. 化學毒素: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


日常飲食該如何預防食品中毒?五大原則要留意:




1. 勤加洗手:料理食材前應先洗手,維持手部清潔,若手上有傷口時,也應先妥善包紮,避免汙染食材。

2. 食材新鮮:食材要趁新鮮食用,避免久放;此外,也應注意用水衛生。

3. 生熟區分:生熟食應分開存放,避免食材交互汙染。

4. 低溫保存:食材存放應低於7°C,避免在室溫下久放。

5. 徹底加熱:加熱時,應讓食品中心的溫度達70度以上,較能達到殺菌之效。

食品中毒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小兒科」。


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胡念之醫師


延伸閱讀

■  冬令進補需注意,誰不適合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