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南太平洋也有垃圾帶 碎片比米粒小更像「垃圾粥」

科學家證實南太平洋也有垃圾帶 碎片比米粒小更像「垃圾粥」

建立於 2017/08/17 上稿編輯: 鄒敏惠 本報2017年8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發現第二個垃圾帶,面積達38萬6000平方英里(約99萬9735平方公里),比一個美國德州的面積還要大。

南太平洋垃圾帶和1997年發現的北太平洋垃圾帶不同。北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體積較大,南太平洋垃圾帶則是由數百萬片微小的塑膠碎片所組成。科學家也因此表示,用「垃圾帶」來形容這個新發現並不貼切,因為其中的塑膠碎片比米粒還細小,其實比較像「垃圾粥」。 南太平洋垃圾帶由美國海洋學家查理斯·摩爾(Charles Moore)所發現。

根據Mercury News報導,新垃圾帶同樣是由首次觀察到北太平洋垃圾帶的美國海洋學家查理斯·摩爾(Charles Moore)所發現。據了解,新發現將幫助科學家瞭解垃圾帶的形成,甚至找出其他垃圾帶。

南太平洋新發現的垃圾帶是由比米粒還小的塑膠碎片組成。圖片來源:Charles Moore

用「垃圾帶」形容不是非常貼切,因為它是由比米粒還小的碎片組成,其實比較像粥。

垃圾粥證實了海中的垃圾經過比北太平洋垃圾帶更長時間、長途的漂流後分解的狀況。科學家相信,海中的大片垃圾久了就會變成這樣。

摩爾說,這次的垃圾粥當中,「很少大片垃圾,偶有浮球和漁具。」摩爾指出,許多來自漁具的塑膠垃圾,因為南半球的漁業活動很普遍。「我們還沒進實驗室分析,但就目視的印象,這裡每平方公里有數百萬的塑膠粒子。」

南太平洋垃圾帶是由尚未發現的環流所形成。在海洋學上,環流是由洋流旋轉所形成的環狀系統,北太平洋是順時針旋轉,南太平洋則是逆時針。目前海洋中的五大環流,都有形成垃圾帶的潛力。 洋流圖。作者:Avsa;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對於北太平洋垃圾帶科學家已經有詳細的紀錄,南太平洋垃圾帶的發現也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助科學家瞭解世界海洋中的塑膠分佈。

專家表示,一旦塑膠粒子進入環流,幾乎不可能清理。相反地,科學家建議儘速從源頭管理。「用網子把垃圾撈起來現在看來是不可行的傻氣作法。」五大環流研究所海洋塑膠專家和研究主任艾利克森(Marcus Eriksen)說,「解決垃圾帶問題就像解決霧霾問題。我們以源頭管理解決城市霧霾問題,對海洋垃圾帶也應該這麼做。」 參考資料

- Mercury(2017年8月3日),A new floating garbage patch discovered in the South Pacific 延伸閱讀

- 科學家著手研究太平洋巨大垃圾帶 相關文章 監院盯上3000噸廢輪胎待處理 環署:今年底去化完沒問題 2017/08/17 台灣麥當勞預計2017年底紙類包裝全面取得FSC認證 將是亞洲首個達標麥當勞 2017/08/16 206764 [nothing_1] 廢輪胎囤積逾4000噸 監院促環保署檢討 2017/08/15 206762 [nothing_1] 澎湖岸際垃圾 多到怵目驚心 2017/08/15 206761 [nothing_1] 紙餐盒回不回收? 民眾無所適從 2017/08/15 206738 [nothing_1] 彰濱工業區設焚化爐 線西鄉民公所抗議 2017/08/15 廢棄物海洋國際新聞太平洋塑膠垃圾 作者 蔡麗伶(LiLing Barricman)

In my healing journey and learning to attain the breath awareness, I become aware of the reality that all the creatures of the world are breathing the same breath. Take action, here and now. From my physical being to the every corner of this out of balance's planet.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