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巨星小松左京,對人類歷史與未來的思考及其對世界級暢銷書《三體》的影響

戰後日本科幻小說初創期到黃金期的旗手、作家小松左京,如今重獲關注。《復活之日》被大眾視為預言了全球新冠疫情的作品,其他小松作品中呈現的真實性也跨越時代歷久彌新。本次我們就小松作品的本質與魅力,採訪了科幻小說翻譯家、評論家大森望。

高超的佈局能力催生真實的緊迫感

疫情蔓延,讓小松左京半個多世紀前出版的《復活之日》(1964年)獲得了新的讀者。而動畫片《日本沉沒2020》Netflix上線引發話題,小松的代表作《日本沉沒》(1973年)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復活之日》是小松第二部長篇小說。196X年,冷戰正酣,新型生化武器MM-88菌洩露,在病毒流行中倖免於難的,只有各國南極科考隊隊員約1萬人,以及深海之下的美蘇核潛艇船員,人類面臨滅亡的危機。而在賣出了460萬本的超級暢銷書《日本沉沒》中,小松則描寫了巨型地震頻發導致日本列島沉入海底,日本人失去祖國,最終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的故事。

除了這兩部作品,最近還有別的小松作品受到關注。短篇小說《美國之壁》(1977年)中,美國的政策逐步顯現出內向化趨勢,獨立日即將到來之際,忽然出現了不明的白霧,像一面牆一樣,將美國隔絕在了世界之外。這一設定仿佛預言了川普政權下的美國,因此在網上引發熱議。此外,《首都消失》(1985年)中,東京被一片巨大的雲海籠罩,隔絕在了世界之外——這一設定也讓不少人聯想到了疫情之下的「封城」。

「我想阪神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也有很多人提到《日本沉沒》,小松的作品在過去各種時間節點上都被人們拿出來討論過。」科幻翻譯家大森望說,「雖說《日本沉沒》的板塊構造論和《復活之日》的(以核酸擴增理論為基礎的)MM-88菌等小說裡的這些設定,都是以當時熱門的科學理論為基礎而展開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可能發生。但在小說發表後過去了50年的今天,依然讓讀者覺得真實。因為小松在故事中巧妙融入了科學知識,他用出色的佈局能力創造出了一種真實的緊迫感。那些設定雖然都是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設置的,但即使過去多年,依然給人一種小松預言了今天發生的一切這種感覺。這就是小松作品的驚人之處。」

《SF雜誌》的創刊改變了小松的人生軌跡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實)1931年出生於大阪。1962年《SF雜誌》出道。據其2006年的自傳記載,小松是為多產作家,共有長篇小說17部,僅小說單行本就有62本之多。2011年7月去世,享年80歲(時事)

小松左京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並稱為「SF御三家」,是日本科幻小說的開創者。他出道的契機是1959年《SF雜誌》(早川書房)的創刊。

「當時日本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科幻作家。《SF雜誌》最初也只是翻譯介紹歐美短篇科幻小說的平臺。60年該雜誌開始了挖掘新人的『空想科學小說大賽』,後來改稱『早川科幻小說大賽』,由此出道的作家有小松、眉村卓、半村良、筒井康隆等日本第一代科幻小說家。」大森介紹道。

小松原本是「純文學」出身,在京都大學的專業是義大利文學,也參與文學同人志活動。「他在同人志上寫了些嚴肅的純文學短篇小說。不過大概他當時就隱約感覺到自己不太適合純文學吧。這時,他邂逅了《SF雜誌》創刊號,一下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沉迷於該雜誌刊登的外國科幻小說,並發現『我所追求的世界在這裡』,於是在得知大賽徵稿後,就開始埋頭寫作。」

「投稿作品是《給大地和平》,描述了一個平行世界——如果戰爭沒有結束一直打下去,世界會是什麼樣。雖然只獲得了鼓勵獎(以後的直木賞候補),但小松依然筆耕不輟,最終成為了科幻小說界的巨星」

「如果沒有戰爭,我可能不會成為科幻小說作家」

小松左京科幻小說的原點之一,是戰爭體驗。《給大地和平》就是決意要描寫「那場戰爭」的作品。小松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我一直在思考,我應該寫一寫戰爭,那場讓還是少年少女的我的同齡人都成為犧牲品的戰爭。只是,記憶太過鮮活,讓我無從下筆。我不知道該從哪裡寫起。總覺得會寫成沉重又冗長的故事。但是,如果能夠改變歷史的話...」(《小松左京自傳》/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正因為發現了科幻小說這個體裁,小松才終於能夠提筆描寫戰爭了。

小松在大阪出生,10歲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常在空襲和軍事訓練中度過,14歲時終於等來了戰爭結束。玉音放送,他是在勤勞學徒動員工廠裡聽的。戰敗後不久,他還打過零工,清理在空襲中被燒焦的屍體。他一直有個心結,總覺得如果戰爭不結束的話,自己終究也會被徵兵,然後死在前線。他說:「如果沒有戰爭,我可能不會成為科幻小說作家。」

大森說:「日本的科幻小說隨著高度經濟成長而發展,但60年代初期還隨處隨地殘留著濃厚的戰爭記憶。第一部長篇小說《日本阿帕奇族》(1964年)是以戰後廢墟上的黑市為背景的。此外,他還寫了幾篇直接以戰爭為主題的短篇科幻小說。」

展望人類、地球、宇宙的歷史的「宏大視角」

以戰爭體驗為原點是小松SF的特點,大森稱之為「宏大視角」。「是一種追溯人類歷史、地球歷史、甚至宇宙歷史的視角。如何思考歷史和文明是一個很大的主題,然後在這個主題之下描寫日本的種種。尤其是《日本沉沒》中,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日本的國土消失之後,讓日本人之所以成為日本人的自我認同到底在哪裡?」

對小松而言,想要寫自己的歷史觀、文明觀和問題意識,能夠描寫「一般小說無法企及的維度」的科幻小說就是最適合的體裁。

「在『SF御三家』中,星新一是小而美,筒井康隆是不拘體裁、自由奔放的文風,與此相對的,『小松SF』則是貫徹科幻小說王道的的本格派。雖然究竟何為本格SF(硬科幻)也眾說紛紜,但基本公認的一大特點是涉及科學知識,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成果。小松就是立足於板塊構造論、地幔對流等當時最新的地球科學成果,以及生物化學、資訊工程學等現實中最前沿的學科,在此基礎之上展開想像的翅膀。如何立足於現下的科學事實,天馬行空地構想出驚豔世人的故事,就是本格SF最大的趣味所在。」

順便一提,大森認為小松SF的代表作,是《無盡長河的盡頭》(1965年)。講的是主人公被捲入跨越時空的戰爭,不停地逃了10億年的故事。「他將人類文明從頭到尾都置於視野之內。作為小說來講,多少有點崩了,但依然是最能體現小松SF力度的一部作品。」

中國科幻小說《三體》受了《日本沉沒》的影響

因疫情蔓延而再次獲得關注的科幻小說,還有麥可·克萊頓的《仙女座菌株》。這本小說1969年在美國發行,據說小松左京本人還曾半開玩笑地說它是不是從《復活之日》得到了靈感。「當時確實曾把包括大綱在內的《復活之日》電影化的相關資料給過20世紀FOX。所以克萊頓就算看過也不奇怪。」大森說,「只不過,故事的出發點雖然相似,但兩部作品的走向卻完全不同。《復活之日》用一個宏大視角來描寫人類幾近滅絕的狀況,《仙女座菌株》的風格則是用寫實手法描述了一群科學家在5天之內與墜落地球的人工衛星上附著的未知病原體苦鬥的故事。」

《復活之日》的英譯版2012年發行。另一方面,《日本沉沒》在1976年發行英文版《Japan Sinks》之後又陸續被翻譯成歐洲、亞洲、中南美等各國版本,但依然沒有成為世界級的暢銷書。「70年代日本的長篇科幻小說基本都沒有外語版,雖然出版了《Japan Sinks》,卻砍掉了近一半的內容,在英語圈也沒怎麼受到關注。當時如果能出版靠譜的翻譯版的話,倒是有可能成為像《三體》那樣的大賣作品。」

以外星人侵略地球為主題的中國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在美國賣出了一百多萬部,全球銷量達2900萬部。作者劉慈欣受過小松左京《日本沉沒》的影響。

「《日本沉沒》出版的時候,中國還是文革的時代。當時,外國小說基本都沒有翻譯介紹到中國,但只有《日本沉沒》和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一部長篇是例外,很早就出了中譯版,劉慈欣好像學生時代就讀過,並受到很大影響。在中國,小松左京和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一部長篇是很早就出了中譯版的例外,而其他許多日本和英美的科幻小說大量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則是80年代之後的事了。」

《三體》翻譯團隊牽頭人大森說,三部曲中第一部有克拉克的影子,第二部有以阿西莫夫的感覺,然後整體感覺受小松左京的影響很大。「如果地球毀滅了會怎樣,這是小說的一個重大主題,可以說是《日本沉沒》的全人類版。用宏大視角俯瞰整個人類歷史和銀河系,同時又著眼于市井百姓的真實生活,很有煙火氣,這兩點我都覺得很小松。尤其是到了第三部(目前日文版只出到了第二部,早川書房出版)之後,隨處都可見帶有《日本沉沒》影子的場景。」

用行動為大阪世博會鞠躬盡瘁的科幻作家

小松左京相當有行動力,因此還得了個「科幻界的數控推土機」的諢名,而且人脈也很廣。除了人類學家梅棹忠夫、社會學家加藤秀俊等人,他還與京都大學的人文科學研究所和靈長類研究所等院所的學者展開交流,《日本沉沒》的構思受到過他們的影響。此外,他還參加了梅棹等人成立的「世界博覽會思考會」,並因此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擔任主題館的副總監。

「小松是作家,也是製作人。」大森說,「70年,除了世界博覽會,他還作為『國際科幻研討會』的總指揮身先士卒,不辭辛苦周旋於企業之間,為會議爭取贊助商。以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首的東西兩個陣營的科幻作家首次聚集一堂,在當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國際會議。」

大森說,如小松左京一般有行動力,並積極參與社會,還擁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或許再也不會出現了。

「科幻小說能做些什麼?能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小松為首的第一代日本科幻作家都曾經思考過這些問題。然而,我感覺不僅日本,90年代以後,現實世界與科幻世界之間好像斷裂開了。即便動畫片和電影都拍了很多科幻題材,科幻小說也逐漸變成了與世界割裂的一種特別的文學體裁。只不過,近年來又看到了一些變化的徵兆。尤其是《三體》還成了世界級的暢銷書,世人又開始重新審視科幻作品的力量了。7月,日本一線科幻作家就後疫情時代進行討論的節目播出。也在YouTube上做了聯播,在網上也受到關注,我感覺積極面向社會發聲的科幻作家的存在也得到了彰顯。此外,今年夏天獲得芥川賞的高山羽根子,最早也是科幻作家出身,整個出版界對科幻的關注度也前所未有地提高。不知道同時代的科幻作家們會如何彰顯自己的存在。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標題圖片:小松左京(共同Images)、小說封面《復活之日》(角川文庫)、小說封面《日本沉沒(上)》(角川文庫)

板倉君枝(nippon.com) [作者簡介]

曾供職於出版社、報社,現為nippon.com編輯部在職作者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