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洞察】以「Z世代」為師,幫企業活下來的六個方法!

當台灣疫情中用了多元數位工具串聯彼此,日本東京卻靠兩台傳真機接收疫情報告?沒融入新世代人才,帶來的數位落差會造成問題。但企業主又該如何善用Z世代員工的智慧?

最近日本東京靠兩台傳真機接收疫情報告的新聞,引起當地民眾批判:明明日本年輕人在311海嘯時就用LINE傳播災情,這群深諳科技的世代卻無法幫上忙。雖然終於在今年8月獲得改善,背後凸顯出當地公務機關人員,拒絕融入新世代帶來的數位落差,會嚴重影響一個組織迎向挑戰的速度。

當然,新舊世代之間溝通常有落差,在台灣,企業又該如何聽懂Z世代語言,並善用Z世代的能力?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與Z世代是有距離的!」經營網路產業20年的Verizon Media國際事業董事總經理鄒開蓮,語氣裡少了慨歎,多是對世代差異的欣喜。

今年善用公司年輕員工開創數位轉型已有初步成效的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也同意企業經理人該做的不是阻擋,而是縮短世代距離,才有辦法掌握新潮流。

2020年台灣女董事協會WOB年度論壇上,兩位資深產業人士暢談世代融合議題,展現女性經理人對人情世態的細膩觀察,針對佔據全球人口最大比率32%的Z世代(Generation Z,出生於1995-2005)。她們認為這群數位能力強悍的手機原住民,能力強、特色鮮明,將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中堅份子。

CEO把年輕員工當老師,學最快

資訊蒐集方面,陳敏慧觀察到世代差異,她表示年輕世代懂得運用網路資源,線上學習能力超強,也因此,在她決定帶領員工做數位轉型時,第一步不是培訓員工,反而是找年輕員工當自己的「逆向導師」。

什麼是「逆向導師」?就是刻意以年輕員工來擔任公司導師,教育資深主管數位知識的計畫。

陳敏慧當時選擇的這位「逆向導師」,是公司裡年輕員工,卻深諳電商與數位攝影。

幾個月的時間中,這位導師手把手帶領著她實際上網購物,一起研究討論電商平台以及品牌官網的差別。後來還讓她熟悉了總部自行開發,用來理解消費者興趣的CockPit數位工具。

這個歷程,讓陳敏慧在日後規劃策略時,更知道怎麼根據數據看懂消費者,並優化產品。

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張智傑攝
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張智傑攝

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張智傑攝

而陳敏慧也在和年輕員工互動中,注意到Z世代非常重視互動性,近年來很流行的行銷方式,User Generated Content (使用者創作內容),就是因為這個世代熱愛用自己創作來分享造成。她便運用在 Kiehl’s的行銷上,推出與粉絲共創的環保袋,讓許多粉絲樂於主動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此環保袋。

除此之外,Z世代熱愛拍照用圖像展現自己,也讓陳敏慧援用在Kiehl’s的快閃店行銷策略上。

今年初,把南極冰屋搬進台灣的「五分鐘極地挑戰快閃店」,就成功串起新世代群集打卡,同時深度體驗了該品牌美妝產品。這些做法都讓Kiehl’s成為台灣美妝產業中最常被社群討論的品牌之一。

六大原則,激發年輕世代潛力

疫情肆虐的2020年,局勢動盪迫使所有的組織都在強力學習,年輕世代幾乎與生俱來的數位能力,在數位轉型大浪潮之下,更能發揮關鍵效力。

這些年輕世代的優勢,到底如何落實在企業管理上?同是跨國集團高階管理者的陳敏慧與鄒開蓮,已進行組織調整,指出六大管理原則,能有效幫助組織數位化,進一步帶領數位轉型:

一、線下溝通突破科技隔閡

愈來愈聰明的AI演算法之下,人們看到的訊息愈來愈個人,心靈的距離卻愈遠,突破同溫層的最好途徑就是面對面溝通。

二、大膽搭建舞台

年輕族群需要被看見,組織需要適時提供可發揮的空間,新時代新事物眾多,既有的部門結構、工作方法不見得適用,可先從專案型式開始。

三、調整獎勵機制

Z世代需要被認同(如同所有人年輕的時候一樣),適度給予獎勵,甚至是設立新的獎勵機制,建立年輕世代勇於開創的信心。

四、聚集年輕同儕

鄒開蓮特別指出一個殘酷而真實的事實,如果一個年輕人在一群年長15歲的群體下工作,非常容易陣亡。因此雅虎特別設有跨區域的青年組織,讓他們有可以分享經驗的同齡人士,「不然他們都會變成一年後離職的那群人」。

五、釋出數位高階崗位

10年前稱「社群小編」,現在稱「社群經理」「社群長」……;10年前稱「電商頻道經理」,現在稱「新零售總監」「電商總經理」……,數位職務愈來愈多之外,崗位也往高階化。

六、刻意設定交流機制

企業裡需要刻意創造世代溝通的方式,才能積極拉近距離,例如萊雅集團的「逆向導師計畫」。

科技創造的世代落差議題,最近20年愈來愈被討論,過去的時代常以10年為一個探討週期,現在甚至有五年就是一個世代的說法。終歸於更快的新科技應用,以及生活基調差異而愈顯落差的世代差異。

鄒開蓮表示,「年輕人放到組織裡,沒搞好就一無是處,你看他全是缺點;搞好了就是如虎添翼,你就會看到他發光,所以組織需要創造出這種土壤,」陳敏慧笑著應和,「所以我們其實是肥料,讓年輕人能夠長成大樹」。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